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互动 >> 在线咨询

斗病魔防医闹身心疲惫 制度弱患者怨两头受气

发布时间:2015-09-23 10:52                  来源:君健网

  部分政策不切实际,医生为难,患者不满。比如,主管部门担心医院以延长住院天数、乱开药物而“创收”,将“住院天数少”、“均次费用低”等作为评价医院好坏的重要标准,无形中消磨着医生攻克医学疑难杂症的热情,甚至出现媒体报道的“患者被赶出院”的情况。“长此以往,临床医生没有积极性,学科逐渐萎缩,最终受累的还是病人。”上海瑞金医院分管医疗的副院长袁克俭担心地说。

  医疗纠纷,缺乏行之有效的解决手段。在上海长征医院肿瘤科主任王杰军看来,医疗纠纷如同一个棘手的恶性肿瘤,解决途径看似有很多种:双方协商、司法诉讼、第三方调解等。但很多时候,走完一圈下来,最终还要双方协商。此时,往往演变成一场纯粹的利益博弈。在此过程中,患者怨气越积越重,医院医生耗费精力无数,人身安全堪忧。不少恶性伤医事件,都有医疗纠纷没及时解决的影子。

  患者将医生“神化”,期待药到病除。“医生只能治好病,不能出任何事!就像商品买卖一样,只要付了钱,就要保质保量包换。”上海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赵曜认为,这是很多患者进医院的心态。只要一出现问题,就认为是医生的错。其实,医生也是人,医学是非常复杂和有限的。一位刚工作不久的医生委屈地说:“我始终不明白一件事:凭什么给你治好了病,就是天使,治不好,就是魔鬼?”

  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部分医生的医术医德确实存在问题。医生人文精神缺乏、沟通技巧欠缺的现象,也是患者不满的重要导火线。上海瑞金医院外科教授李宏为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一名患者告诉我,他看病五六分钟,医生都没抬头看过患者一眼。还要一边打电话,一边检查、写处方。病人躺在那里,心里会怎样想?只有尊重病人,病人才会尊重你。”

  医患矛盾的破冰之行

  其实,正是患者病痛解决后展露出来的笑容,支撑着无数医生坚守。在医患双方均不满意的背景下,要想让被骂为“白眼狼”的医生重获“白衣天使”的尊重,政府制度的顶层设计、医院医生的努力、媒体和社会的善意,一个都少不了。

  医疗市场应逐渐放开。除政府必须加大医院投入,提高医生待遇之外,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教授谢汝石建议,政府应对公立医院能承担的职责有理性认识,应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市场,尽快将一些高端社会化的民营医院办起来,并让医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人”。由嫣然天使基金会全额资助的北京嫣然儿童医院获批,被业界认为是个值得赞许的信号。

  鼓励患者社区就诊。朱同玉建议,要调整不同级别医院医保支付的比例。目前医保支付比例上,大医院和小医院只有5%的差距。费用上不拉开档次,老百姓更爱往大医院跑。应进一步降低社区医疗费用的自付比例,并加大对社区医生的培训,加强患者对社区医生的信任。

  医生、医院自身也应努力。谢汝石经常开导年轻同事,面对患者或社会的不理解,我们需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做好自己的事,毕竟多数患者对我们是感激的。他仍会鼓励有志成为医生的人学医,因为相信现在的不公平很快就会改。袁克俭则建议,医生也应加强沟通能力,有进取心、责任心、同情心,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甚至有可能挽救或击垮一个家庭。此外,专家表示,医院也应自我调整,努力简化就诊秩序,多为患者和医生考虑。

  媒体应客观,社会需宽容。“茶水验尿”、“缝肛门”等媒体报道不断消解医患信任。谢汝石认为,个别媒体的报道,在医学界看来不符常理,但这些不客观的个案往往以夺人眼球的标题,迅速扩散。他建议,媒体在涉及医学纠纷时,为避免片面,最好咨询两三位同一领域的医生。庄一强也呼吁,媒体应是社会公器而非偏见的代言人。

  我们每个人都是医疗这座围城中的一员,也需要换位想想,多一份理解和宽容,多学习医疗知识。某家医院或某位医生很难去抗争因制度积弊带来的问题,我们所能期待的,便是交给时间,冷静下来,通过医患双方的不断互动,政策的不断调整和完善,让患者满意,也让医生有尊严。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当前页:2/2  [1] [2]   



分享到:

评论 
验证码  
提交
  • 名医推荐
  • 全国医药
  • 药品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