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病魔防医闹身心疲惫 制度弱患者怨两头受气
发布时间:2015-09-23 10:52 来源:君健网
“满腔热血技术学会,当了医生吃苦受累;急难险重必须到位,上班下班终日疲惫;从早到晚比牛还累,一日三餐时间不对;晋升职称回回被退,百姓还说我们受贿。青春年华如此狼狈!”这个被称作“医者感言”的段子,近日在微博上广泛流传,并引起很多医生的广泛共鸣。有医生直言:“这就是我的真实写照。”
说起医生的工作状态,业界有很多说法:中国医生是世界上最艰苦的群体;医生待遇不如搓澡擦背的;某些大夫一年的门诊量,相当于国外同类大夫的一辈子……日前,重庆市卫生局纪检组与山西省、贵州省卫生厅纪检组,以及北京大学医学部纪委联合调研组完成了一项调研发现,83.88%的参与调查医生认为,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78.52%的医务人员压力达到中等程度及以上。在老百姓为医患关系不对等苦恼时,这些研究和种种说法,是否也该引起我们对医生委屈的关注?
医生心里有苦说不出
“我从医快有20年了,但崩溃、想要放弃的感觉,从来都没停过。”北京某三甲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路大夫告诉记者,她家就住在医院附近,每天忙到晚上七八点。更要命的是,轮上值夜班,上完24小时,有时还得继续出门诊,连续36小时不能合眼。妇产科强大的工作量和高风险,每年都会逼走至少2名大夫。
记者曾跟随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主任赵扬玉、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郭晓蕙、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王笑民等多位专家出过门诊,她们无一人能按点下班、能在中午12点前吃上午饭。往往上午门诊还没结束,下次门诊的号就已经预约到几十个。为了节省时间,不少大夫一连数小时不喝水,避免上厕所。去年10月,本报联合丁香园网站进行的“医生满意度”调查发现,一半以上的医生工作时间在8—12小时,78%的医生每周工作超过5天。不能正常休息、值夜班是很多医生的工作常态。
除了工作累,还有待遇差。中国医院协会副秘书长庄一强向《生命时报》记者提供了几个数据进行比较。第一,拿香港为例,医学院毕业生刚工作的月薪至少3万港元(约2.44万人民币),是商学院学生的3倍。但内地低得多,本报去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8%的参与调查者月薪低于5000元。第二,一个专家门诊的挂号费不足20元,理一次发都不够;一次住院费只有二三十元,还有24小时随叫随到的护士服务,而住宾馆没有几百元下不来。这与医生的投入严重不符。医生是高学历集中的群体,经过5年本科,3年硕士,3年博士的学习,一毕业就“三十而立”的年龄,不得不面对结婚、生子等家庭重任。
“关键是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不仅要与病魔作斗争,还要防医闹,真是身心疲惫。”一位王姓大夫这样抱怨道。一路走高的医疗纠纷,不断出现的恶性伤医事件,每天都会遇到的患者指责和不理解,都让他感到心寒。还有些患者在就诊时带着七八个家属,有的全程录音录像,都给医生带来巨大心理负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医务科长杨震介绍:“医患纠纷的剧烈对抗程度,已经可以用盛况空前来形容。对各家医院来说,摆花圈、设灵堂、停尸闹事、聚众围堵大门,已经是患者家属滋事的‘常规举动’。另有一三甲医院医务科负责人说,他在纠纷调解过程中,为躲避家属追打,不得不两次当着警察的面跳窗逃跑。”
戴头盔上班、设立“委屈奖”……医院成了“草木皆兵”的战场,医生备起了自我保护的“锦囊”。令人遗憾的是,医生的无奈和辛苦往往很难被人理解,即便在出现“同仁女医生被砍”等极端恶性事件时,仍有人认为,这是医生“活该”:他们吃回扣、乱开药、瞎治疗,难的永远是患者。
医生医院成了“替罪羊”
中国患者看病贵看病难,其中的艰辛和无助确实令人心酸。不过,医生所面临的困境,就如同“钻进书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他们不得不承受的怨气甚至暴力中,有很多并非因他们引起。如大家关心的药价和医保报销形式,都不是医院和医生能决定的。对此,庄一强有一个经典比喻:“医院像是两只羊。首先是替罪羊,因为制度设计导致今日状况,但患者的气都撒在医院身上;医院又像沉默的羔羊,医生在医改过程中宁可沉默。”
政府投入不足,医院不得不养活自己。庄一强表示,目前中国绝大多数医院是公立医院,但政府投入仅占医院运营所需费用的10%左右。在投入不足的情况下,被逼“以药养医、以检查养医”。院长必须带着医生去挣钱,不然就要饿死。上海中山医院副院长朱同玉也表示,“医患矛盾不断加剧,政府有责任。”他直言,在患者个人支付比例过高、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上,很多该做的却没有做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