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快有家庭医生了
发布时间:2015-09-23 11:05 来源:君健网
6月2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建立全科医生制度。会议要求,全科医生培养将逐步规范为“5+3”模式;到2012年使每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乡镇卫生院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决定一出,不少百姓欣喜地表示,我们以后可以像外国人一样拥有自己的家庭医生,看病再也不用起早排大队了。
据介绍,“全科医生”又叫家庭医生,是指在社区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医生。全科医生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是社区居民健康的“守护神”,也是医疗保险制度的“守门人”。
英国是全科医生制度发展最早的国家。早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就率先开展全科医生服务制度。他们估计,在社区如果有100例病人,至少85例能由全科医生的诊疗服务解决。不能解决的病人,全科医生也会负责将他们转诊给专科医生。全科医生对病人及其家庭,实施全面的医学照顾。一个人从出生前的孕期保健,到去世前的临终关怀,所需要的绝大部分医疗服务都可在社区内由全科医生完成。
在我国,社区医生扮演着全科医生的角色。他们需要从生物、心理、社会等方面了解和照顾病人,需能准确处理内、外、妇、儿等各科的常见病、多发病;需要积极宣传预防为主的概念、保健知识、为居民制定健康计划、为病人诊断或推荐相关专科医生,并随时回访。
全力培养全科医生是好事,但全科医生如此多能,培养起来会不会很难,他们以后会甘心留在社区里给百姓看病吗?带着这些疑问,《生命时报》记者采访了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卫生部社区卫生研究中心主任杨洪伟教授;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原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杨秉辉;中国医学科学院健康科普研究中心主任袁钟教授和中国社区卫生协会主任丁小燕,请他们就百姓关心的问题进行解答。
疑问一:目前我们社区医院就多是全科医生,但为什么患者不就近看病,而是拼命往大医院挤呢?
社区医院的全科医生之所以不受重视,与社区医院的认同度不高有关,与我国全科医生水平不高也有关。比如,很多全科医生没受过高等医学教育,可能只是大专或中专毕业。以前规定,全科医生需要培训4年,现在因为急需人手,培训被缩短为3年。即使如此,在上海,接受过规范化全科医学培训的全科医生目前在社区医生中还不到12%,有很大的缺额。
疑问二:既然全科医生如此多能,为什么以前一直没有大力培养,是因为没有好的教育机制,还是其他原因?
其实,现在全国就有一些三甲医院设立了全科医学科,提供相关培训,只是目前我国能提供全科医生培养的医学院非常有限,即使有全科医生这个专业,愿意学习的人也很少。
此外,全科医生的激励机制也不够,比如晋升困难,工资也偏低等。相比之下,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很多优秀医学毕业生,都会选择做全科医生,以实现其服务于人群的抱负。当然他们也有很好的待遇,全科医生的收入与专科医院的医生不相上下,社会地位也很高。以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和伯明翰大学为例,三校的医学毕业生超过30%从事全科医师的工作。
而此次全科医生制度明确提出将改善医生的激励机制,并进行相应的补贴,因此,日后有望形成这样一种良性循环:基层医疗机构有了优秀的值得信任的人才,就能吸引病人,而患者量的增加又有利于基层医疗机构的运行。
疑问三:按照决定要求的“5+3”培养计划,就算从现在开始大范围培养,也至少需要8年才能上岗。这期间,又该如何解决目前的看病难问题呢?
完善的8年培养计划毕竟是“远水难解近渴”,因此,提高现有全科医生的水平是当务之急。新规要求,对符合条件的基层在岗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要按需进行1—2年的转岗培训;城市医院医生在晋升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前,必须到基层累计服务1年,以解燃眉之急。不过,专家指出,再教育培养模式要注重质量,门槛宜高不宜低,考核宜严不宜松。
疑问四:到什么时候,老百姓才能真正不用发愁看病,有自己的家庭医生?
按照计划,到2012年,每个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卫生院都应该有合格的全科医生;几年后,要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全科医生的目标。
全科医生的培养正在起步阶段,一旦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形成,再加上“全科医生可以根据需要多点注册执业,兼职或全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规定,就可以有效缓解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就像全世界公认的,全科医学是“最经济、最适宜”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模式。全科医生水平上去了,社区居民就能切实感受到便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