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广东省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主任委员、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大内科主任 蔡德鸿
11月14日联合国糖尿病日
■ 今年的宣传主题是“应对糖尿病,立刻行动”,广东省的口号是“预防与控制糖尿病刻不容缓”。
■ 据2007-2008年全国流调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为9.7%,也就是说“10个成年中国人就有一个糖友”。
■ 专家呼吁,糖尿病的预防管理应引起政府和公众的高度重视,让糖尿病不再成为严重威胁公众健康的重大疾病。
中国糖友数量世界第一
广东省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主任委员、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大内科主任蔡德鸿教授向记者提供了一组触目惊心的数字。中国改革开放前糖尿病的发病率为0.6%,30年后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已上升至9.7%,全球共有3.4亿糖尿病患者,而中国的数量排第一位。最新的数字显示,今年我国“糖友”将接近1亿人!
据了解,引发糖尿病的因素很多,主要与遗传因素和生活方式有关。蔡德鸿教授说,缺乏运动、不健康的饮食、吸烟、酗酒等不良的生活方式都可能引发糖尿病,甚至我们的“现代农业”也难逃其责,我们现在所吃的动植物生长周期比以前要短很多,它们所提供的营养成分并不符合人体的需求。在很多人的印象中,2型糖尿病是中老年疾病,在门诊中20多岁、甚至10多岁的小“糖友”已越来越多见。超重与肥胖是儿童和青少年发生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蔡德鸿介绍,西方国家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的严重性,越来越注重对糖尿病的预防干预,糖尿病的发病率已减缓,我们对糖尿病的预防干预已刻不容缓。目前很多医院开展的健康教育往往是在糖尿病友中,很多人听了课会感慨“如果早听5年也许我就不会得糖尿病了”,这说明我们的健康教育应“提前”未患病人群中去。
少吃多动可不得或晚得
“控制饮食和多运动”是预防糖尿病的不二法则,即使是对于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如果做到这两点也可能不得或者推迟得糖尿病的时间,或者可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据介绍,香港曾做过一项研究,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家庭,子代患病年龄多在40到50岁,父代多在50-60岁,祖父代的患病年龄则多在70岁以上,这与三代人的饮食及生活方式有密切相关,越是在“蜜罐”中长大,患病年龄就越早。
说到“少吃多动”,很多人会面露难色,“每天工作那么忙哪里有时间去健身房”,“经常应酬、饭桌上都是大鱼大肉想不吃都不行”……蔡德鸿教授解释,其实做起来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难。以他自己为例,他所担任的学术、行政工作不少,也根本没有专门的时间去运动,每天上下班的20分钟步行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平时出门办事尽量走路,车只留在周末和家人出去玩时才开。平时在家吃饭尽量少放油、盐,出去应酬吃饭,上了大鱼大肉他最多尝一口,等上了海鱼(富含对健康有益的不饱和脂肪酸,且热量不高)和蔬菜时他再开始大快朵颐,不过也只吃到七八成饱。对如高档的鲍鱼,他则主张能不点就不点,如果盛情难却他也最多吃1/4到1/5,因为这一只鲍鱼的蛋白质含量对这一餐来说就已经“超标”了。
体检应增餐后血糖项目
由于早期的糖尿病没有明显的症状,很多人得病而不自知,生活饮食上仍不加控制。据统计,我国的糖尿病漏检率高达60%!蔡德鸿教授呼吁,定期体检对早期发现糖尿病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普通人群最晚要从45岁开始进行糖尿病相关体检,对于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生过巨大胎儿的糖尿病高危人群体检时间应提前。
蔡德鸿教授提醒,很多单位的体检项目只有空腹血糖一项,这可使糖尿病的漏诊率高达50%以上,还应该增加餐后两小时血糖,两项检测总费用不过40多元,对糖尿病的诊断准确率则大大提高。对于有条件的单位或这人,最好再增加一项“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的检测,准确率则更高,三项检查的总费用在100元以内。
选择药物时要心中有数
对于糖尿病的治疗,根据最新版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推荐,首先是要进行饮食控制和生活方式调节,在这个基础上再适当选择药物治疗。目前糖尿病的药物种类较多,在选择时一定要针对自己的病情,做到心中有数。新版指南中将胰岛素促泌剂作为一线备选、二线首选药物,消渴丸既含有胰岛素促泌剂格列本脲,又含有中药组方成分,是唯一入选该指南的中西结合糖尿病药物。
二三十岁年轻糖尿病患者骤增 频繁... 上一篇 |下一篇 糖尿病病人如何健康过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