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完胸腹部的手术之后,手术切口让人的腹壁成为薄弱区。体内脏器在手术后三个月内容易“钻空子”,导致“切口疝”,严重者可因肠子嵌顿而危及生命。专家提醒,疝气重在早期治疗,疝带、疝托等非手术治疗方式只适合暂时缓解症状,手术治疗必不可缺。
胸腹部手术后10%的患者出现切口疝
广东省人民医院腹壁疝外科专科主任彭林指出,疝俗称“小肠气”,是由于腹壁薄弱而导致腹腔内组织从薄处突出,在肚子表面形成明显的鼓包。“由于向体表突出的疝,其内容物多为小肠,小肠里含有气体,用手推时可发出‘咕噜’的声音,于是被俗称为‘疝气’。”
疝气有很多种,腹股沟疝占95%,较常见的疝气还有切口疝、 脐疝和白线疝。临床上,老年、儿童疝气多见,男女均可发生疝气,男性高于女性。男性以腹股沟疝多见,女性则以股疝、脐疝、切口疝多见,怀孕可加重疝气。尤其是切口疝,做过阑尾炎、肠癌等胸腹部手术的有10%会出现这种情况。“切口疝,多发生于腹部纵向切口区,一般在手术后1-3个月会出现。”彭林说,原因与主刀医生缝合技术有缺陷有关,患者体形过于肥胖尤其是营养过剩者也容易出现。此外,伤口感染也可能导致切口疝的发生。
切口疝包块“站着有、躺着无”
专家表示,出现切口疝后必须及时处理,不然疝气由小变大,手术风险将大为增加。
一位70岁的海南阿伯去年做阑尾炎手术后3个月,在手术伤口附近的腰侧腹位置出现了一个如鹌鹑蛋般大小的突起物。起初不痛不痒,谁知半年后却长成了“小西瓜”般大小。通过手术造成的腹壁切口,小肠等腹腔内的脏器脱离原来的位置,向体表突出形成一个肿物。由于这位海南阿伯的切口疝太大,处理起来比较棘手,会让手术风险明显增大,他只好辗转到广州求医。医生为其进行了“个体化无张力疝修补术”,终于将漏洞修补好。
手术后,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出现了切口疝?彭林提醒,如果在直立、用力状态,尤其是剧烈运动、咳嗽、便秘、腹部用力、负重、劳累过度等情况下,发现腹部位置出现包块,而在平躺体位时包块就消失,就有可能患上了切口疝。
如果是小儿疝气,一般是在孩子哭闹时包块明显突出,仰卧后可自行消失,或加以按压时可推回腹腔。此时需到医院具有腹壁疝外科的专家门诊进一步就诊。
呕吐、腹胀痛或提示肠嵌顿
有的患者认为疝气不痛不痒,躺着就消失了,不治疗也可以。“这是错误的观念。疝气会让患者的生命随时陷入风险。”彭林解释,疝气患者容易发生嵌顿,即脱离原位的脏器卡死在凸起处,造成肠等组织坏死。
威胁疝气患者的最常见风险是肠嵌顿,患者会有呕吐、疼痛、腹胀等一系列肠梗阻症状。若不及时处理,肠子容易发生坏死。如继发感染,还会因毒素吸收而出现可致命的毒血症。
一些疝气患者倾向于用非手术的保守方案来解决疝气,例如中药、疝带、疝托等。“疝带对儿童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对成年人是没什么效果的。中药治疗疝气,只能暂时缓解症状。”彭林强调,无论何种疝气一定要用手术方式解决,例如切口疝,也需要采取“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用特殊材料把腹腔的缺损部位缝补起来,实现让凸起物回缩的目的,但患者需要住院治疗,且通常凸起物越大,手术越复杂。
而腹股沟疝的治疗相对较容易,采用“24小时出入院”微创手术,从办理入院到手术后出院,24小时内即可完成,最大程度地节约了病人的时间和费用。
别让身体变成“堵城” 上一篇 | 下一篇 发病先兆 特别留意心绞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