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和结肠镜检查的普遍开展,肠道息肉的检出率越来越高。当被告知患有肠道息肉以后,患者大多非常紧张,不知如何是好。现就患者最关心的5个问题作详细解答,希望能帮助广大患者走出困惑。
困惑一:肠道息肉会癌变吗?
专家观点:并非所有肠道息肉都会癌变。
肠道息肉按病理类型可分为: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错构瘤和其他类型的息肉。其中,腺瘤又可分为绒毛状腺瘤、管状腺瘤和混合型腺瘤。一般地说,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以及错构瘤基本上不会发生恶变,医学上将其统称为非肿瘤性息肉;腺瘤发生恶变的可能性为10%~20%,被称为肿瘤性息肉。特别是绒毛状腺瘤,恶变率是管状腺瘤的数倍至数十倍。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一般较难单纯凭肉眼来鉴别,虽然现在有染色内镜和窄带成像技术可用于内镜下肿瘤性和非肿瘤性息肉的鉴别,但病理结果还是判断息肉性质的唯一标准。
困惑二:治疗肠道息肉需要开刀吗?
专家观点:根据息肉性质决定治疗方法。
在内镜下治疗技术诞生以前,治疗肠道息肉并没有很好的方法。直肠息肉可选择经肛门的息肉摘除术,乙状结肠以上的息肉只有通过外科手术切除部分肠段才能达到摘除息肉的目的。随着内镜下息肉摘除技术的诞生,医生可在普通的肠镜检查时,通过电圈套将结肠息肉摘除,大大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恢复时间。
由于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和错构瘤很少发生恶变,尤其是<10毫米的息肉,发生恶变的概率几乎为零,故患者只需长期随访即可,不推荐做治疗。腺瘤因存在恶变可能,一旦发现,应立即进行内镜下息肉切除术等治疗。
通常,治疗肠道小息肉主要采用氩离子激光烧灼或高频电圈套切除法,创面较小,很少引起出血、腹痛等并发症,患者只需在治疗后一周内食用少纤维、少渣食物,减少粪便对肠道创面的刺激即可。治疗体积较大或范围较广的息肉,常需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黏膜下剥离术(ESD)。这些治疗一般创面较大、较深,有发生出血或穿孔的可能性,需住院治疗,治疗后观察1~2天,即可出院。
几个好习惯 保护你的肠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常练下蹲心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