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疾病 > 慢性疾病 > 糖尿病
糖尿病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发布时间:2009-12-25 10:48     来源:君健网
   口服降糖药的研究进展 
 
  胰升血糖素肽-1(GLP-1)是迄今所知作用最强的促进胰岛素分泌的激素,其作用机制是通过与一种位于B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从而刺激胰岛素分泌。GLP-1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减少1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用量,对2型糖尿病患者,则有促进胰岛素分泌,降低血糖作用,并能降低血浆甘油三酯和极低密度脂蛋白水平。GLP-1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种新途径,但是由于其半衰期短,易降解,并且因为它是一种肽类而需要注射,限制了它的应用,研制GLP-1类似物及受体兴奋剂可能解决此缺点。 

  其他口服降糖药还有胰升血糖素受体拮抗剂、β3受体激动剂、钒化合物、淀粉样多肽类似物、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糖原异生抑制剂等。 

  胰岛素类药物的研究进展 

  速效胰岛素类似物皮下注射后的吸收速度、起效速度均较普通胰岛素快,具有胰岛素类似的生物效应,与胰岛素相比,不仅更加安全方便,而且避免了抗体引起的胰岛素耐药性。长效胰岛素类似物NN304是一种酰化胰岛素类似物,注入机体后,在血流中结合到白蛋白上,具有长时间的作用,失活时间迟于人胰岛素,活性延长,还可防止抗体的形成,目前正处于Ⅱ期临床验证期,可望近期会应用于广大糖尿病患者。 

  胰岛素注射剂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剂型,一般皮下注射。患者需承受反复注射的麻烦和痛苦,且长期用药后,可能会出现注射部位炎症、硬结等副作用及耐药性。为此,多年来国内外药学工作者一直致力于胰岛素非注射给药途径的研究,如直肠、颊部、鼻腔、胃肠道等途径及透皮吸收、输入泵等剂型,但由于生物利用度低等原因均未能在临床应用。近年来,对胰岛素的非注射途径给药研究虽取得一些进展,但面临的困难仍然很多。胰岛素的黏膜传递需吸收促进剂,而其种类繁杂,存在的问题是如何降低其刺激作用,以及长期使用是否影响上皮完整性。用微粒作为载体包裹胰岛素避免破坏、促进吸收,也许是很有前景的口服给药方法。目前,在克服渗透障和酶障等方面虽取得一些成绩,但尚无突破性进展。胰岛素吸入肺部给药由于其吸收面积大,通透性高及酶破坏少,可能成为最有发展前景的非注射给药途径。 

  胰腺移植 

  胰腺移植是当前治疗1型糖尿病的有效手段之一,成功率较高,但存在外分泌处理上的复杂性和手术并发症。近年来自体胰岛移植、同种异体移植及异种胰岛移植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广泛推广这些成果前尚有待于进一步的验证。胚胎干细胞移植为胰腺移植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但其临床应用尚待时日。 

  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是利用基因重组及转基因技术,再造分泌胰岛素的细胞克隆,或特异性阻断胰岛自身免疫来治疗1型糖尿病。细胞工程和基因疗法必将为糖尿病治疗开拓广阔的前景。 

  虽然我们现在还无法彻底治愈糖尿病,但我们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糖尿病的认识会更加深入,必将研制出更加合理有效的方法征服糖尿病这一困扰人类的难题。
分享到:

谁让百名老人患了糖尿病  上一篇 |下一篇  糖尿病简史及流行状况

评论 
验证码  
提交
junjian99.com  关注白领健康  专注疑难杂症
关于君健网和医学 - 网络营销中心 - 网站导航 - 招聘信息 - 联系方式 - 隐私权政策
©2005-2015   君健网    湘ICP备130093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