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心睡得晚影响身体健康,越担心越睡不着
患者小张,31岁,公务员。她很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有事没事就在网上浏览相关内容,结果发现一篇被转载多次的文章中说:“晚上11点-凌晨1点,是胆的排毒时间;凌晨1-3点是肝的排毒时间;凌晨3-5点是肺的排毒时间……依次类推。只有在这些时间段内处于熟睡状态,才能顺利完成排毒。长期不按时睡觉,身体注定会受损。”
小张一看就急了,她是个“夜猫子”,晚上12点前几乎没睡过,一两点睡觉是常态。照这篇文章推断,她的身体肯定糟透了。当天晚上,小张早早躺到床上,眯了一会儿却睡不着,一看表,快12点了。“排毒时间早开始了,赶紧睡。”再次躺下,却依旧无法入睡,她不由担忧自己的身体状况。越想越着急,更加睡不着了。
有人建议她睡觉时数绵羊。“1、2、3……”小张闭着眼睛数数,数了一会儿她惊醒了:“数到几了?”想不起来,只好从头数。反复几次后,她自己都烦了,还是睡不着。
【张中发主任解析】
现在大家都关注养生,与此同时,各种“伪养生理论”层出不穷。人早睡早起确实有好处,但这并不代表,只有早睡早起,才对身体好。
人的身体状况不同,对睡眠的需求也不尽相同。有人习惯早睡早起,有人喜欢晚睡晚起,只要睡一觉后,不影响第二天的工作,就是最适宜自己的休息方式。
数数是为了转移注意力,是为了让人心情放松。但一直惦记着数到哪了,反而会有焦虑情绪,更不利于入睡。你也可以试试其他办法转移注意力,比如泡个温水澡,听个轻音乐,看看书,总之怎么舒服怎么做。这样依旧睡不着的,那就起床干点儿其他事情,要不,明明睡不着,躺床上干啥?
择铺的人,择的不是铺,而是周围的环境
老孙把老母亲从老家接过来享福,可母亲住到新房子里,第一天晚上就睡不着了。
“我择铺,换个地方我睡不着。”母亲嗫嚅着解释。
“那多住几晚上就好了。”老孙安慰母亲说。
接着,母亲提出了要求:睡觉期间不能有人说话,不能听到路边的汽车鸣笛声,不能有一丝光线。即便这样,母亲依旧迟迟不能入睡,精神一天比一天萎靡。老孙急了:既然择铺,就把母亲在乡下睡惯了的床拉过来。
就在他准备启程拉床时,母亲拉住了他:“我住不惯,把我送回去吧。”
结果,回到老家的母亲,室外一群人在聊天,她躺在里屋床上呼呼大睡,失眠的症状不治自愈。
【张中发主任解析】
有些人对睡眠条件要求很高,身边不能有丝毫声音,不能有丝毫光线,还有人像老孙的母亲一样,换个地方就睡不着。
其实,越对睡眠环境要求严苛的人,越说明过于重视睡眠。越重视越有压力,越有压力就越睡不着。
具体到本病例,说择铺的人,择的不是铺,而是周围的环境。因为不适应新环境睡不着,又不愿意道破,就把自己失眠的原因归结为周围因素。
举个例子,住在铁道附近的居民为什么时间久了也能入睡?甚至能从火车的轰鸣声中找出一种节奏感?因为他们的适应能力强。既然无法改变环境,那就适应环境,把原本认为是负面的因素变成正面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快乐生活、快乐入睡。
每天睡觉前,他拿一片“安眠药”舔一口
老张失眠了。当天,他就从药店买来安眠药,按说明书服用后,当天晚上就睡了个好觉。
连续吃了一段时间后,老张感觉自己离不开安眠药了:吃了药就能睡个好觉,不吃药就睡不着。家人感觉长期吃安眠药不行,就偷偷把他的安眠药换成形状相似的维生素片,老张依旧坚持吃,吃了照样睡得着。
终于有一天,老张听人说吃安眠药多了会对脑子有影响,不想再吃了,但又顾虑重重,怕一旦断药又会再次失眠。于是,他想了一个主意:每天睡觉前拿起一片“安眠药”,舔一口,这样,既吃了安眠药,又不超量。
这个习惯被老张坚持了很久。其实,他舔的哪是安眠药啊,分明是维生素。说来也怪,舔了药片后他就能睡着,不舔就睡不着。唉,那就舔吧。
【张中发主任解析】
很多人找我看病,都担忧地问:“安眠药吃多了会不会上瘾?会不会对脑子有损害?会不会变傻?”
事实上,就是因为过于相信一些不懂医的人的“歪理”,很多人在服药时顾虑重重、时断时续,结果原本坚持服药一周就能好的病,却迁延了几个月都不能痊愈。整个人也因此头昏脑涨,痛苦不堪。
我们给患者开的药不是单纯的安眠药。比如说入睡困难的患者,得吃短效的帮助入睡的药物;睡眠时间短的患者,就得吃长效的使睡眠时间长的药;睡觉浅、容易惊醒的患者,就应该吃帮助深度睡眠的药物。
“尽管如此,对患者而言,安眠药类似于‘拐杖’的作用,是辅助性的。睡眠的必要条件是放松心情。为什么老张舔一口药就能入睡?这说明很多情况下,安眠药不是生理需要,而是心理需要。”
最后,张中发主任建议失眠患者:不上床等睡、不阻止自由联想、睡觉时不看表、加强身体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