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疾病 > 慢性疾病 > 心脏病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也是治未病
发布时间:2013-01-22      来源:
  北京中老年人主要死亡原因前5位是:心脑血管病33.3%,肺心病13.8%,消化道肿瘤11.2%,不明原因突然死亡7.4%,肺癌5.6%。心脑血管疾病是北京地区中老年疾病防治的重点。我国每年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约为26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22.45%,而每年花费在这上面的医疗费及劳动力损失高达200亿元。

  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呈现持续增加趋势,现已证明,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改变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有近300种,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血脂、吸烟、不平衡膳食、糖尿病、肥胖、缺乏运动、精神压力等10种。后8种都与生活方式相关,是可变的。因此,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尤为关键,而这与中医“治未病”思想中“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观点不谋而合。

  一、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

  中医“治未病”这种防患于未然、预防为主的思想在《内经》之前就已萌芽。如《周易》云:“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反映了防患于未然的预防思想。《黄帝内经》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首次提到了“治未病”一词:“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从正反两方面强调了 “未病先防”的重要性。《素问·八正神明论》又曰:“上工治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难经》第七十七难亦曰:“所谓上工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点明了“既病防变”的思想。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体现了中医防重于治的观点,亦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中医“治未病”具体措施

  1.合理饮食,营养均衡

  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改变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中高血压、高脂血症、不平衡膳食、糖尿病和肥胖等都与膳食营养有关。因此,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饮食营养因素十分重要。《素问·脏气法时论》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合理安排饮食,可以保证机体营养,使五脏功能旺盛,气血充实,提高适应自然界变化的应变能力,增强抵御外邪的力量。

  2007年中国营养学会对《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进行了修订,平衡膳食宝塔共分五层,包含每天应吃的主要食物种类。谷类食物位居底层,每人每天应吃250~400克;蔬菜和水果占据第二层,每天应吃300~500克和200~400克;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物位于第三层,每天应吃125~225克(鱼虾类75~100克,畜、禽肉50~75克,蛋类25~50克);奶类和豆类食物合占第四层,每天应吃奶类及奶制品300克和相当于干豆30~50克的大豆及其制品。第五层塔尖是烹调油和食盐,烹调油每天不超过25或30克,食盐不超过6克。

  对于已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还应做到饮食不“偏嗜五味”。

  食不过甜:在热量满足机体需要的情况下适当控制食用含糖高的食品,如米、面等粮食类,不吃零食、糕点、糖果、甜饮料等,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更应严格限制糖类摄入。

  食不过咸:健康成年人每天盐的摄入量不宜超过6克,而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每日盐摄入量则不应超过3克,需要注意的是, 这里的3克盐除食盐外还包括鸡精、味精、蘑菇精、酱油等一切含钠离子的调味料及食物。

  食不过辛:除了辣椒、花椒、咖喱等辛辣调味料,酒也属于“辛”类食物。据统计,人群高血压患病率随饮酒量增加而升高,过量饮酒则使血压明显升高。如果每天平均饮酒>

  3 个标准杯(1 个标准杯相当于12克酒精,约合360克啤酒,或100克葡萄酒,或30克白酒),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别平均升高3.5mmHg与2.1mmHg,且血压上升幅度随着饮酒量增加而增大。饮酒还会降低降压治疗的疗效,而过量饮酒可诱发急性脑出血或心肌梗死。

  食不过腻:限制脂肪过高的食品,如动物油脂(猪油等)、蛋黄、动物内脏、鱼子等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 可以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必要时可以额外补充维生素B、C、E等。

  食不过量:墨西哥科学家研究发现,在暴饮暴食的2小时内,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率提高4倍,故应节制饮食,控制热量。
分享到:

高龄老人冬季谨防心脑血管病  上一篇 |下一篇  冬季严防心脑血管疾病

 
提交评论
junjian99.com  关注白领健康  专注疑难杂症
关于君健网和医学 - 网络营销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方式 - 隐私权政策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198号 ©2005-2015   君健网    湘ICP备130093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