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把血浆中血红蛋白量、红细胞数或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标准称为贫血。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贫血标准为:血红蛋白量成年男性低于120克/升,成年女性低于110克/升,孕妇低于100克/升。贫血是许多疾病的一个重要标志,引起贫血的原因很多,医生通过患者的病史及一些必要的化验检查,不但能确定贫血的类型,还能查明多数贫血的发病原因。按照贫血的病因,通常可将贫血分为以下几类:
营养性贫血:这是贫血中最常见的一类,主要由于体内缺乏造血原料引起。最常见的是缺乏制造血红蛋白所需要的铁,即缺铁性贫血。这种贫血多数是由慢性失血引起,如钩虫病,痔疮,月经过多,分娩出血过多,多次妊娠,溃疡病并发出血等,也可因为某些胃肠道疾病,使铁的吸收利用发生障碍,或长期进食低铁饮食(如偏食)引起。其次由于缺乏维生素B12、叶酸等造血原料,引起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这类贫血可见于慢性胃肠道疾病,肝硬化,胃肠切除术,肠吻合术后等。
感染性贫血:某些较为严重的急性或慢性感染性疾病可并发贫血。研究认为,约有40%的严重感染可合并贫血,如脑膜炎、病毒性肝炎,结核病、伤寒、布氏杆菌病、脓胸、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慢性骨髓炎,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胛脓肿、各种化脓性疾病。慢性霉菌感染等。此类贫血原因较易查明,待感染彻底治愈后,贫血也随之治愈。
肿瘤性贫血:恶性肿瘤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并发出血和继发感染,使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发生障碍;还可抑制造血器官的造血功能,缩短红细胞的寿命,最终导致或加重贫血。常见的有消化道肿瘤,肝癌。肺癌,子宫颈癌,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
药物性贫血:某些药物可引起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容易引起溶血性贫血的药物主要有伯氨喹啉、氨基比林、磺胺类、甲基多巴、利福平、异烟肼、保泰松、苯妥英钠、冬眼灵、奎宁等。容易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药物主要有氯霉素、环磷酰胺、马利兰、磺胺类、氨甲喋呤、他巴唑、阿司匹林、氯喹、四环素等。
免疫性贫血:以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最多见。某些免疫性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可引起贫血,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输血反应(溶血)等。另外,药物也可以引起免疫性贫血。
肾性贫血:此种贫血在临床上也较常见,主要与红细胞生成素减少有关.常见病是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多囊肾。肾肿瘤,肾盂积水等.当这些疾病发展至肾功能衰竭时可致贫血。
内分泌性贫血:主要由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低下引起。另外,垂体功能不足,黏液性水肿常引起轻度贫血,性腺功能不足(睾丸功能不全)可导致轻、中度贫血,须引起注意。
适度工作压力让你更长寿 上一篇 | 下一篇 久坐伤肉 还可诱发4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