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本质是什么?提出这个问题的是北京营养源研究所蒋峰教授。蒋峰于7月12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首届糖尿病与食疗国际研讨会暨关爱糖尿病患者1211爱心工程”上演讲时说:“生命的本质就是细胞利用营养素的新陈代谢。生命不是由一个营养素构成的,而是一个系统营养素构成的。”
在这个由人民日报《健康时报》、中华糖尿病协会、济南文贞述黑参蚕鹿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关于糖尿病食疗的会议上,众多专家就中国糖尿病现状与国外糖尿病现状进行分析与交流,一致认为,食疗是糖尿病治疗最关键的方法。
科学食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
目前糖尿病在我国已经呈“井喷”态势。同时,糖尿病及并发症的防治也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和社会压力。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05至2015年,中国由于糖尿病等慢性病导致的经济损失高达5577亿美元。与此同时,我国糖尿病现状出现了年轻化、难控制性等新特点;据统计,2013年,中国约1.14亿人已经确诊为糖尿病患者,其中18岁及以上成人占11.6%。患病率高,知晓率、控制率低等问题也急需解决。
北京协和医院糖尿病中心主任、中华糖尿病协会会长向红丁说出了一串数字,让人更加吃惊:“中国每天会增加1.5万糖友,每小时就增加500人,每分钟增加10人。就在我们刚刚过去的10分钟内,又增加了100个糖友。”这位从医41年,做了37年糖尿病研究的老专家提出,目前,我国还有4亿人血糖正常但却容易得糖尿病,处于糖尿病高危人群中。生活节奏快、饮食不规律、压力大、不按时运动等这些年轻人难以改变的现实,让年轻人很难摆脱糖尿病的阴影。
向红丁说:“不管是哪种类型的糖尿病患者,都需要饮食治疗。饮食治疗是防治糖尿病不可或缺的部分,科学的食疗,成为糖尿病治疗的基础。”
三五防糖法
向红丁总结出了治疗糖尿病的5个要素:教育心理、饮食疗法、体育疗法、药物疗法和病情检测。他还提出了具体的“三五防糖法”:
第一个“五”:对糖尿病无知,要多懂;热量摄取过多,要少吃;体力活动减少,要勤动;紧张焦虑不快,要放松;多种代谢紊乱,要服药。
第二个“五”:教育心理,对心理进行调节;饮食疗法,用饮食控糖;体育疗法,选择适合的运动;药物疗法,必要时要吃药;时刻关注自己的病情,做好病情检测。
第三个“五”:体重达标、血糖达标、血压达标、血脂达标、血黏达标。
食疗不等于饥饿疗法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马冠生教授说:“在慢性病诱发的因素中,最大的变化是与生活方式有关。我们的腰越来越粗了,食物越来越精细,出行方式用汽车代替了步行,吃得多,吃得精,动得少,这些都是糖尿病等慢性病发生的重要原因。粮食的精细化引发糖尿病。”
“片面将糖尿病食疗理解为‘饥饿疗法’是不准确的。”卫生部北京医院营养科原主任王璐分享了门诊糖尿病人的认识误区,很多人认为糖尿病人吃得越少越有利于控制血糖,每天只吃粗粮不吃细粮,只吃青菜不吃肉类等等。其实,这样的饮食习惯,很容易导致人体营养不良。一般糖尿病人饮食食量可以用拳头来衡量,每餐主食大约需要一拳头,1~2捧的蔬菜,1~2份(可以像乒乓球大小)蛋白质食物,所谓的蛋白质食物,比如说牛奶160克,鸡蛋一个,瘦肉一两,干的黄豆25克,换成豆制品就是50克,换成豆腐就是100克。这些都是糖尿病患者在日常饮食中应该注意的,具体的饭量可根据自身情况来判断。
“近几年,很多韩国人都在通过食疗来防控糖尿病,结果韩国的糖尿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在逐年下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食疗在糖尿病防治方面的重要作用。”韩国糖尿病协会理事洪相俊分享了韩国糖尿病食疗的成效。
氨基酸让“稀薄的胰岛素”重新变完整充盈
在此次会议上,来自韩国的药学博士,83岁的文贞述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他如何与糖尿病抗争,并由此研发出“黑蔘蚕鹿”的故事。他说:“1979年,我40多岁时被告知患了糖尿病,经过多年医治无效后,感觉传统治疗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文贞述说,胰岛素是人体必需的激素,正常人的血糖就是由人体这个智能机器通过胰岛素来调节的。胰岛素是由51种氨基酸有序地串起来,像一条“珍珠项链”,这51种氨基酸一种都不能少,一旦其中一种氨基酸缺乏,胰岛素就如珍珠项链断了线,会失去原有形态和作用,无法正常发挥糖代谢功能。
文贞述和他的团队用了15年时间,历经一万多次实验,从3万多种动植物中挑选出黑豆、人参、蚕丝、鹿茸4种含有丝氨酸和胱氨酸最高的食材作为主要原料,研制出能够补充、改善糖尿病人氨基酸状况、恢复代谢平衡的健康产品。只有补充缺少的氨基酸,让“稀薄的胰岛素”重新变得完整充盈,糖尿病能获得根本改善。
文贞述说:“人到了一定岁数,疾病就会自己找上门,最好的办法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延缓疾病的发生。在饮食中做到三低一高:低油、低盐、低糖,高纤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