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酸中毒程度不同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对于轻度的酮症酸中毒患者应鼓励进食进水,用足胰岛素,以利血糖的下降和酮体的消除;中度或重度酮症酸中毒应用小剂量胰岛素疗法,必要时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1、除去诱因:如及时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等,去除诱因应贯穿治疗的始终:不仅有利于DKA的治疗及缓解,且可防治酮症酸中毒复发。
2、一般措施:
(1)抽取血标本,送检诊治DKA所需各项化验,如血糖、血酮、血pH及CO2CP、BUN、Cr、Na+、K+、Cl-及血气分析。并留置针头即刻连接输液装置。
(2)采集尿标本,记尿量,并送检尿糖、尿酮、尿常规。昏迷病人导尿后留置导尿管,记录每小时和24h尿量,并可按需取尿监测治疗中尿糖及尿酮的变化。
(3)昏迷患者,或有呕吐、腹胀、胃潴留、胃扩张者,应插入胃管,持续胃肠减压或每2小时吸引1次,记录胃液量,注意胃液颜色等变化。
(4)按一级护理,密切观察T,P,R,BP四大生命指标的变化;精确记录出入水量和每小时尿量;保持呼吸道通畅,如血氧饱和度<80mmHg者给予吸氧。
3、小剂量胰岛素治疗:DKA发生的主要因素是胰岛素缺乏,因此治疗关键首要的是迅速补充胰岛素,来纠正此时的急性代谢紊乱所致高酮血症和酸中毒。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推荐临床应用小剂量胰岛素治疗。
方法:首次冲击量用普通胰岛素12-20U静脉注射,然后成人按每小时0.1U/kg体重[儿童0.25U/(kg·h)],即4~6U/h,一般不超过10U/h,使血糖以4.2~5.6mmol/h的速度下降,并消除酮体。若血糖下降速度小于滴注前水平30%,则表明可能伴有抗胰岛素因素,此时可将胰岛素用量加倍。
当血糖下降至13.9mmol/L时,改输5%葡萄糖(或糖盐水)以防低血糖(因低血糖不利于酮体的消除),可按胰岛素(U)∶葡萄糖(g)=1∶2~1∶4给药(5%葡萄糖500ml+RI6~12U)。按此浓度持续点滴使病人血糖维持在10mmol/L左右,一直到尿酮体转阴,尿糖(+)时可以过渡到平日皮下注射治疗。
4、补液:对重症DKA尤为重要,不但有利于脱水的纠正,且有助于血糖的下降和酮体的消除。
补液总量:一般按病人体重(kg)的10%估算,成人DKA一般失水4~6L。
补液种类:开始以生理盐水为主,若开始输液时血糖不是严重升高或治疗后血糖下降至13.9mmol/L后,应输入5%葡萄糖或糖盐水,以利消除酮症。
补液速度:按先快后慢为原则。原则上前4h输入总失水量的1/3~1/2,在前12h内输入量4000ml左右,达输液总量的2/3。其余部分于24~28h内补足。
5、纠正电解质紊乱:主要是补钾,或酌情补镁、补磷。DKA时患者总体钾丢失严重,通常达300~1000mmol/L。由于胰岛素的使用和酸中毒纠正后血pH值升高,可促K+进入细胞内;血容量补充也能产生利尿排钾,从而加重缺钾。
补钾总量:24h6~10g,每小时输入量不宜超过1.5g(相当20mmol/L)。
补钾制剂:静脉输入常用10%氯化钾液,加入液体500ml点滴,不可直接静脉注射。口服氯化钾或10%枸橼酸钾均可,以减少静脉补钾量。
补钾指征及速度:除非病人已有肾功能不全、无尿或高血钾(>6.0mmol/L)等情况,暂缓补钾外(此时可于第2,第3瓶输液中酌情补钾),一般在开始输液、静脉滴注胰岛素和病人有尿(>30ml/h)后即应行静脉补钾。即:治疗前血钾低或正常,尿量>40ml/h 者,输液开始,立即补钾;意识清晰者,治疗开始即可同时口服氯化钾或枸橼酸钾。
DKA缓解后继续服钾盐1.0g/次,3~4次/d,共7~10天。治疗中监测血钾水平、尿量及心电图,并及时调整用量,防止高血钾引起心跳骤停等。
6、纠正酸中毒:轻度酸中毒不必输入碱性药物,必须强调只有重度酸中毒者方需补碱。其补碱指征为:严重酸中毒,即血pH值<7.1,或HCO3-<10mmol/L,或CO2CP<10mmol/L者才给补碱。
补碱种类及剂量:常用5%碳酸氢钠,而不用乳酸钠,以免加重可能存在的乳酸性酸中毒。用量常用5%碳酸氢钠100~200ml(2~4ml/kg体重),将其稀释成1.25%的等渗液静脉滴注。
注意在输入碱液时,避免与胰岛素使用同一通路,以防胰岛素效价下降,.当血pH值≥7.2或CO2CP≥15mmol/L时,应停止补碱。
诊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依据 上一篇 |下一篇 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治疗不同于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