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治疗的目的就是要使血糖长期达到或接近于正常,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保护病人生命,改善生活质量。糖尿病的治疗应该是综合性的治疗,包括饮食治疗、运动、监测、糖尿病教育和药物治疗。降糖药物包括口服降糖药、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降糖新药。
1.口服抗糖药
促胰岛素分泌剂:包括磺脲类、非磺脲类两种,适用于无急性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①磺脲类是最早使用和最常使用的口服降糖药。主要作用为刺激胰岛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胰岛素水平,须餐前服用。第一代磺脲类药物如氯磺丙脲、甲苯磺丁脲等,由于副作用大,现在已很少用来治疗糖尿病。第二代磺脲类药物如优降糖,达美康或其缓释片,美吡达或其控释片、格列喹酮,格列美脲。不良反应有低血糖、体重增加、消化道反应、过敏反应、肝功能损害等。使用中要注意:磺脲类药物都可能引起程度不等的低血糖,对老年人和肾功能不全者建议用短效磺脲类药物,轻、中度肾功不全者更适合格列喹酮。②非磺脲类降糖药主要有诺和龙、唐力,是新一代促胰岛素分泌类药物,在胰岛β细胞膜上的结合位点与磺脲类不同,其促胰岛素分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为血糖依赖性,对于进餐不规律者或老年患者更适用。其特点包括:能有效减低餐后高血糖与空腹血糖;可与其他多种口服降糖药药物联合使用;单独使用较少引起低血糖,在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时仍可使用。
双胍类: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其优点包括:治疗2型糖尿病可降低过高的血糖,降低体重,不增加血胰岛素的水平;单独用药不引起低血糖、可与磺脲类等其它降糖药合用,增强其降血糖作用,是肥胖或超重糖尿病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
α糖苷酶抑制剂:主要抑制小肠粘膜的α糖苷酶,延迟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代表产品有拜唐苹、倍欣,均为进餐时与第一口主食同时嚼服。主要降低餐后血糖,是糖尿病患者均适用的一线治疗药物。可与饮食、运动及其他降糖药物联合使用。无严重的不良反应,肝肾功能不全者应慎用。使用中要注意:单用本药不引起低血糖,但与其它降糖药联用可引起低血糖,且一旦发生,应使用葡萄糖治疗,进食双糖或淀粉类食物无效。
胰岛素增敏剂:促进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利用,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对2型糖尿病、IGT及有代谢综合症者也可减轻胰岛素抵抗。有罗格列酮(文迪雅)和吡格列酮(艾可拓、瑞彤)。与双胍类、磺脲类药物或胰岛素合用可进一步改善血糖控制。可导致轻度水钠潴留、体重稍增,心功能Ⅲ级以上禁用。
2.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
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是1型糖尿病患者维持生命和控制血糖所必须的药物。对2型糖尿病而言,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均存在。但随着病程进展,胰岛素分泌不足便成为主要矛盾,最终大部分病人亦需外源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治疗以控制血糖、减少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性。因此,胰岛素治疗几乎是所有类型糖尿病控制血糖的重要手段。
3.降糖新药
胰升糖素样多肽-1(百泌达)和DPP-4是治疗糖尿病的一类新药,具有治疗2型糖尿病理想药物的多项特性:刺激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延缓胃排空速度、增加饱腹感并减轻体重、可能增加胰岛B细胞数量等。单独使用或联合治疗中,这类药物显示出显著、持久的降糖作用。已在我国上市或即将上市,但价格较昂贵,临床经验较少。
总之,糖尿病患者应该到正规医院的内分泌专科就诊、咨询。医生会根据降糖药的作用特点、副反应,患者年龄、体重、病史长短、病情轻重及其它健康状况如肾病、肝病等选择药物。不可自己盲目用药,更不可轻信广告而擅自用药,使之病情恶化,造成致死致残的严重后果。
七种控制糖友高血糖的方法 上一篇 |下一篇 三个降低糖友高血糖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