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疾病 > 慢性疾病 > 糖尿病
Ⅱ型糖尿病治疗用药窍门多
发布时间:2013-02-25 09:55     来源:君健网
糖尿病是我国继心血管病和肿瘤之后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其中,Ⅱ型糖尿病占糖尿病发病人群的90%以上,目前患病人群有一定的年轻化趋势。迄今为止,临床上还缺乏根治糖尿病的手段,需要长期治疗、控制和管理。
 
Ⅱ型糖尿病的降糖治疗用药,主要围绕“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来发挥药理作用。口服降糖药物品种繁多,用药选择空间大,患者要依据病情控制、经济条件、生活习惯和就医条件等来落实合适的用药方案,达到合理和安全用药效果。
 
2012年12月,中国医药报刊协会组织开展的一项“媒体眼中的糖尿病防治调研”中,来自100多家主流媒体近200名从事医药健康类新闻报道的编辑记者填写的调查问卷显示,“60%的人认为患者及其家属对Ⅱ型糖尿病药物治疗中的潜在肝脏风险欠考虑,而高达70%的人则认为患者及家属对Ⅱ型糖尿病药物治疗中的肾脏潜在风险不了解;60%的人认为Ⅱ型糖尿病患者的定期检测肝肾功能不见得那么有必要”。
 
当前,临床上的口服降糖药主要有4大类5个系列,用药选择窍门多。
 
1.促胰岛素分泌剂类药物有两大类:磺脲类药物和非磺脲类药物。
 
磺脲类药物的主要品种有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喹酮、格列美脲等“格列系”。它们适用于那些不肥胖,且胰岛β细胞尚有一定储备功能的Ⅱ型糖尿病患者。本类药物起效慢,一般在餐前半小时服用;药物作用时间长,降糖作用强,均易引起低血糖反应,一般不推荐给老年人和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服用。
 
非磺脲类药物的主要品种有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等“格列奈系”。这类药物属于超短效药物,适用于那些进食时间不规律伴餐后高血糖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对于胰岛功能完全破坏或磺脲类药物失效的患者,本类药物的治疗效果不理想,低血糖反应相对于磺脲类的少。
 
2.双胍类降糖药物。
 
双胍类降糖药物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药物之一,主要品种有盐酸二甲双胍等“双胍系”,它主要是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并增加胰岛素在外周组织(如肌肉)的敏感性。单独使用本类药物不会引起低血糖,但可引起胃肠系统的不适感而减少食欲,从而可降低体重。这类药物适用于食欲较亢进,尤其适合肥胖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应于餐中或餐后服用。苯乙双胍因易诱发乳酸性酸中毒,已逐渐被淘汰。
 
3.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药物。
 
主要品种有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等“波糖系”,尤其适于仅餐后血糖高者,可单独也可与磺脲类、双胍类及胰岛素合用。这类药物应于吃第一口饭时服用。单独使用本类药物不会引起低血糖,但服药早期有些人可能会出现腹胀、轻度腹泻和排气增多等反应,如先用小剂量,逐步加量,2~3周后,腹胀的症状即可好转或消失。
 
4.胰岛素增敏剂类药物。
 
主要品种有罗格列酮、吡格列酮等“列酮系”,主要增强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延缓糖尿病的进展。起效一般较慢。这类药物服用时间固定(每日1次),单独使用时不会引起低血糖,对肝脏有不良影响,患者在服药期间必须定期检查肝功能。
 
口服降糖药服用的常见误区:
 
一是药物更换频繁,随意性大。口服降糖药的降血糖作用很少是立竿见影的,尤其是糖苷酶抑制剂、像雕塑增敏剂和双胍类药物,往往需要几天或几周才能较好发挥降糖作用,用药后常需观察一段时间。频繁换药,难以达到药物的最大降糖效果,还可能造成血糖波动,甚至可能加速药物的失效。
 
二是随意累加使用,不遵从联合用药原则。临床上的口服降糖药联合用药是较为常见的现象。某些患者一旦发现服用一种降糖药物难以有效控制血糖,就随意加用一种甚至多种药物,试图达到降糖作用的“累加效应”。但这种随意性并不考虑药物具体的相互作用,很容易出现药效不增加,而药物的“副作用”却累加上去了。
 
三是“见好就收”,缺乏长期治疗的耐心。目前,国际临床领域都缺乏Ⅱ型糖尿病的根治方法,需要进行良好的血糖控制和维持,就需要长期的综合治疗。血糖指标一旦达到正常后就放松饮食运动控制,甚至停药,就可能导致血糖控制波动性非常大,容易导致合并症的发生。血糖水平的长期控制,需要患者与糖尿病专科医生来沟通,制定一个切合实际的血糖控制目标。
 
(作者系中国医药报刊协会副秘书长)
分享到:

妊娠期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标知多少  上一篇 |下一篇  Ⅱ型糖尿病治疗用药窍门多

评论 
验证码  
提交
junjian99.com  关注白领健康  专注疑难杂症
关于君健网和医学 - 网络营销中心 - 网站导航 - 招聘信息 - 联系方式 - 隐私权政策
©2005-2015   君健网    湘ICP备130093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