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控制饮食,坚持适量运动锻炼,合理用药,提倡高碳水化合物量,降低脂肪比例,控制蛋白质摄入的饮食结构,对改善血糖耐量有较好的效果外,长期坚持规范治疗也是糖尿病治疗最重要的一环。
糖尿病专家介绍,1型糖尿病主要是胰岛β细胞破坏,使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所致。这类病人在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的基础上,需终身应用胰岛素替代治疗,以维持残存的β细胞功能。口服辅助治疗可选用 α- 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双胍类(二甲双胍)。
而外周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胰岛素分泌缺陷是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两个基本环节,由于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致使β 细胞胰岛素分泌缺陷和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胰岛素抵抗),使胰岛 素分泌呈相对不足而发病。因此,治疗2型糖尿病以尽可能保持和延长尚存的β细胞功能是糖尿病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主要手段。用药围绕着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促 进组织对胰岛素的利用,改善组织对胰岛素的抵抗性上。
一、双胍类
双胍类不降低正常血糖,对正常人无降糖作用。其降血糖作用不 依赖正常的胰腺功能和胰岛素的β细胞,而是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抑制肝糖原异生,抑制胃肠道吸收葡萄糖,增加胰岛素与受体的结合能力,增加胰岛素 的敏感性,降低血浆中胰高血糖素水平,促进肌肉等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
双胍类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反应,表现为口干,金属味、厌食、恶心等,进餐时服药及小剂量开始可减轻这些不良反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是可能引起乳酸中毒的危险,特别是对存在低氧状态的病人。
二、葡萄糖苷酶抑制药
本类药有阿卡波糖和伏格列波糖,其作用机制有别于其他降糖药物,既不促胰岛素分泌,又非直接针对胰岛素抵抗,而是通过竞争性抑制小 肠刷状缘的近腔上皮细胞的 α- 葡萄糖苷酶活性,降低消化多糖和蔗糖的速度,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延迟并减低餐后血糖升高,降低餐后血糖水平,尤其适用于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血糖明显升 高者,对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饮食成分者(如中国人)效果较佳。
阿卡波糖必须与进餐的第一口饭同时嚼碎服下,其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如腹胀、腹泻、肠鸣音亢进,排气增多等,有胃肠功 能障碍者如消化不良、结肠炎、慢性腹泻等忌用,肝功能不正常者慎 用,不宜用于孕妇,哺乳期妇女及18岁以下儿童。
三、胰岛素增效药
这类药主要适用于有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病人和肥胖者,糖耐量减低或无糖尿病但有胰岛素抵抗的肥胖者,鉴于胰岛素增敏剂可降低血清血管细胞黏附分子水平,改善异常类脂代谢,抑制总胆固醇的吸收,降低血脂水平和类脂蛋白的比例,减缓糖尿病伴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延缓疾病进程的作用。
本类药宜进餐时服用,其不良反应主要有:肝功能异常,体重增加,水肿、液体潴留,头痛、乏力、腹泻,贫血和红细胞减少等,不适于有下列情况的病人:①有活动性肝病或转氨酶增高的糖尿病病人;②有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全身水肿的糖尿病病人;③有肾病综合征,严重浮肿的糖尿病病人;④伴有其他严重的心、肝、肾疾病的糖尿病或肥胖病人。
四、非磺脲类口服胰岛素分泌促进药
瑞格列奈(诺和龙)1998年作为“第一个餐时血糖调节剂”上市,它是一种促胰岛素分泌剂,最大的优点是促进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生理性分泌曲线的恢复,低 血糖较磺脲类药物少见。口服给药后迅速经胃肠道吸收入血,15 min起效,1 h达峰值浓度。主要用于控制餐后血糖水平,进餐之前口服即可,不必提前半小时,适用于空腹和餐前血糖水平正常但餐后血糖高的病人。
因其作用机制与磺酰脲类药物类似,对磺脲类药敏感性差或效果不佳者,不推荐使用,与磺脲类药不可联合应用。
五、胰岛素
胰岛素按作用长短分为短效、中效、长效。短效胰岛素是唯一能静脉注射的胰岛素制剂,静脉注射能使血糖迅速下降,一般给药后20~30min 血糖降到最低点,中效胰岛素及长效胰岛素成分相近,均为混悬液,二者区别在于长效胰岛素精蛋白含量高于胰岛素。
在以下情况时必须用胰岛素:①1型糖尿病病人因β细胞被大量破坏,体内胰岛素缺乏,必须注射胰岛素。②妊娠糖尿病或糖尿病妊娠及分娩。③全胰腺切除引起 的继发性糖尿病。④2型糖尿病病人有以下情况时:饮食及口服降糖药物治疗血糖控制不 佳;出现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有严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如肾脏病变(III 期以后)、神经病变、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卒中)、肝肾功能不全、消耗性疾病,消瘦;合并其他应激状态,如重症感染、创伤、大手术等。
糖尿病患者用药需定时 降糖药看种... 上一篇 |下一篇 治疗糖尿病的几类常见药物及不良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