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了婚的女子去澡堂不让进,必须得带上自己的婆婆一块洗。这条奇怪的规矩,是北京顺义区马坡镇石家营村定的。村里开设的“婆媳澡堂”,成了融洽婆媳关系的宝地。
10月3日上午,56岁的村民宛玉芹,搀扶着78岁的婆婆邓淑兰,来到村里的“婆媳澡堂”等待开门。“我知足了,现在媳妇还能陪我去洗澡,聊聊天。要是从前可不这样。”说起过去,邓淑兰压低了声音:“我有4个闺女,1个儿子。儿媳妇刚进门时,我们关系可僵了。经常为谁做饭这样的小事怄气,有时半年半年地不说话,儿子夹在中间,也挺难的。”
2006年,石家营村集体投资30万元改扩建了村里的洗澡堂,还规定:免费向全村开放,但必须儿媳妇陪着婆婆、孙女陪着奶奶、儿子陪着父亲、孙子陪着爷爷一起前来;家里没有老人的,陪着邻居的大爷大叔、大妈大婶前来。这一新规出台后备受村民赞同,并亲切地称澡堂为“婆媳澡堂”。
“澡堂刚开,我想去洗澡。但婆婆不去,人家就不让我洗。”宛玉芹说,这不明摆着告诉村里人,自家婆媳关系不好,“感觉要被人戳脊梁骨”。她只好主动找到婆婆“求和”,经过几番接触,婆媳俩终于“一笑泯恩仇”。俩人携手去洗澡,宛玉芹帮婆婆脱衣、搓背、梳头,婆媳感情越来越深,“旁人都说我们比母女还亲!”宛玉芹说。(文/蒋佳佳)
编辑插嘴:据说现在宛玉芹和邓淑兰已经成了“婆媳澡堂”的代言人,两人的照片就印在澡堂的大招牌上。今生既然有份做婆媳,哪有什么误会是不能化解的呢?只看大家有没有消除误会的心了。
相关新闻
温州小山村评“孝顺奖”纠风气
在浙江温州文成县珊溪镇街头村,20年来,评出了27位孝顺子、孙、媳、婿,29个“全家孝”家庭。
“上世纪90年代初,山区涌现外出经商、打工潮,家里只剩孩子和老人。而电视、录像等的普及,尤其是港台片的暴力文化对年轻人的浸染,曾一度让社会风气急转直下,打架斗殴很常见。” 78岁的街头村老人协会会长罗文直回忆,1991年老人协会成立之初,处理的第一起家庭纠纷就是一个20岁的小伙子,要零花钱被拒绝而殴打父母。接二连三发生的不孝事,让老人们决定从次年正月起开展“孝顺子孙”评选,发奖状,戴大红花,开表彰大会,敲锣打鼓放鞭炮,把刻有“孝顺子孙”的铜牌送到获奖者家里,并钉在门楣上。
孝顺女刘冬美,放弃生意,15年在家照顾瘫痪在床的母亲,每天都要给母亲擦身五六次;孝顺养女刘银花,养母卧病,她生儿未满月就将母亲背上背下;孝顺孙夏克盆,卖房赡养双目失明的祖母和痴呆症的母亲,祖母102岁离世,母亲也有77岁……这些孝顺子孙的事迹,在街头村被一一做成海报,裱在礼堂里,成了村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20年过去,街头村再也没有发生过一起“不孝”纠纷,全村平均寿命达到82.3岁,500多老人中,80岁以上的现在就有197名。街头村成了名副其实的孝顺村、长寿村。
子女“回巢”父母有权拒绝 上一篇 | 下一篇 记得多“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