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普 > 健康老人 > 老人疾病
帕金森病的手术治疗发展简史
发布时间:2010-12-29      来源:君健网整理

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的演变过程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非基底节区手术;开放的基底节区手术和立体定向基底节区手术。

由于观察到某些患者发生中风后对侧肢体的震颤症状消失,促使Horsley 在1909年对1例手足徐动症的患者进行了运动皮层除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然则类似的手术几十年后才被Bucy(1939)等人应用于帕金森病的治疗,患者的震颤虽然减轻但是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偏瘫。由于当时对于运动皮层的识别具有一定困难,这种手术并没有得到广泛开展。在此阶段为治疗帕金森病开展的其他手术包括:颈段脊神经后要切断术、脊髓部分分离断术、小脑齿状核切除术以及双侧皮质脊髓束切开术等,但这些手术都因为效果不佳,后来被放弃。

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Russell Meyers通过切除尾状核的头部、内囊前肢及阻断豆状袢水平的从苍白球到丘脑的主要传出纤维,使帕金森病患者的震颤和肌强直改善率达到60%。

1953年Cooper意外发现脉络膜前动脉被夹闭的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状明显好转并且没有出现神经功能的缺失(如偏瘫)。此类手术成为了现代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治疗帕金森病的的开端。20世纪50年代苍白球内侧部和豆状核袢被确认为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的理想靶点。所谓“靶点”即损毁的部位。

1947年立体定向手术出现了突破性进展。Spiegel 和Wycis在Horsley 和Clarke(1908)工作的基础上,发明了利用脑内标志定位的立体向仪。这样,就可以通过对丘脑、豆状核袢和苍白球进行热损毁或者注射乙醇等损毁方法来治疗帕金森病。由于丘脑的损毁能够更有效地消除震颤,到50年代末期,丘脑(特别是丘脑腹内侧核,Vim)就成为最常用的靶点。

然而,由于1968年左旋多巴的问世,药物治疗帕金森病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人们对于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的兴趣消失了。

但是左旋多巴治疗随之而来的出现运动障碍和运动波动的帕金森病患者数量日益增加,又使得人们不断寻求手术治疗的方法。

20世纪80年代苍白球损毁术又开始复兴。到90年代中期其有效性得到了许多相关研究的确认,特别是在缓解左旋多巴导致的运动障碍的方面,由于手术(特别是在缓解左旋多巴导致的运动障碍的方面,由于手术(特别是双侧手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高,人们对于这种手术仍有不少疑虑。

1987年法国人Benabid首次DBS首次刺激丘脑腹外侧核治疗帕金森病性震颤并震颤并取得了成功。1997年获得美国FDA确认。

帕金森病手术治疗分类:

    损毁手术       脑深部刺激术     移植手术        其他 
    丘脑损毁手术   丘脑:Vm,CM      胚胎中脑组织    运动皮层刺激 

    苍白球损毁术   苍白球内侧核     猪中脑组织      基因治疗

    底丘脑损毁术   底丘脑           干细胞          营养因子(GDNF)

分享到:

深部脑刺激(DBS)手术介绍  上一篇 | 下一篇  帕金森病伴冠心病如何治疗?

 
提交评论
junjian99.com  关注白领健康  专注疑难杂症
关于君健网和医学 - 网络营销中心 - 网站导航 - 招聘信息 - 联系方式 - 隐私权政策
©2005-2015   君健网    湘ICP备130093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