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普 > 保健养生 > 养生指导
乍暖还寒 身体也要“换季”
发布时间:2013-03-07      来源:

    初春时节,乍暖还寒,正是季节转换之时,人们的身体也面临“换季”。此时正是养生保健的重要转折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规律,如果我们按这个节奏走,就会顺应自然的运势;如果不按这个节奏走,就会背离自然的运势。

    按摩督脉预防传染病

    季节交替之际,感冒患病的人数常常直线上升,尤其是中老年人和体质较弱者,稍不注意就惹病上身。究其原因,一是春季气候回暖,病毒、细菌容易滋长传播;二是刚到春季很多人就迫不及待地脱下棉袄,而体质较弱者往往难以抵御风寒而受凉生病。预防感冒,增强抵抗力才是根本。天气转暖后,市民要逐步增加户外运动,吸收天地之精华来补充阳气。老年人运动,以不出汗或微出汗为宜。如果运动量过大,会使津液消耗过多,损伤阳气;此外,出汗过多,毛孔开泄,也易受风寒。锻炼时要注意,肢体不要过于裸露,以防着凉和损伤关节。

    中医认为,春季养生还可以经常按摩或者艾灸督脉和百会穴等,对预防冬春季传染病和强壮身体有益。督脉位于人体背部正中,中医学认为督脉是总管全身阳脉的经脉,称之为“阳脉之海”。百会,正位于人头顶的部位,可以说是人体阳气最充盛的部位。

    踏春赏花调畅气血

    人的情绪变化和精神类疾病也与季节有密切的关系。俗话说“油菜黄,癫子狂”。春天是精神病发病和加重的红色预警期。春季易使肝旺而影响情绪,肝气郁结就闷闷不乐,肝火旺盛就急躁易怒。郁怒伤肝还会导致周身气血运行紊乱,其他脏腑器官受干扰而生病。中医常说,“怒伤肝,思伤脾,气生百病”,就是这个道理。人生气发怒的时候气血上冲,血压升高,有的还会出现脑出血和生命危险。因此,春季养生要顺应肝气自然升发舒畅的特点,以养肝为要务,养肝又先要舒畅情致,防止避免精神疾病的发生。

    不开心时可约上亲朋好友外出踏春赏花,游山戏水,散步练功等,以此陶冶性情,使气血调畅,精神愉悦,忘却烦恼。有精神疾病的人要提前进行季节性防治,避免精神受刺激。

    山药大枣养肝健脾

    我国有冬季进补的传统,南方盛行的膏方近年在北方也开始悄然流行。有的人会进食人参、阿胶、甚至鹿茸等大补气血之品。换季后,无论饮食还是药膳都宜以平补为原则,大补的药物和食物可逐渐减少。可选用清淡温和的中药材来疏肝养血、补益中气,这些中药材包括枸杞子、黄精、沙参、西洋参、麦冬、黄芪、当归等,帮助养肝、补足体内阳气。

    中医学认为,酸味入肝,摄入过多,很容易导致肝气过旺,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正常消化吸收,这也正是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在春季容易复发的原因之一。甘味入脾,最宜补益脾气,以防止肝气过盛而克伤脾土。所以春季进补应少吃酸味、多吃甘味的食物,以滋养肝脾两脏,防病保健。

    “甘味食物”首推大枣和山药。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经常吃山药或大枣,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如果将大枣、山药、小米一起煮粥,不仅可以预防胃炎、胃溃疡的复发,还可以减少患流感等传染病的几率。

    此时是消化道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多吃大葱、生姜、大蒜、韭菜等辛温食物,既能起到祛阴散寒作用,还可以杀菌消炎、预防消化道传染病。不过有胃炎和消化道溃疡的人,应少食这些刺激性食物。春季多风干燥,很多人常被咽喉疼痛、口臭、便秘等“上火”症状困扰,多吃点养阴润燥的食物,如蜂蜜、梨、香蕉、百合、冰糖、甘蔗、白萝卜等,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健脾养胃可常揉按足三里,传统中医认为,按摩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扶正祛邪的作用。

分享到:

没事多“嗡嗡” 有效防感冒  上一篇 | 下一篇  倒春寒时节过早锻炼不利于养生

 
提交评论
junjian99.com  关注白领健康  专注疑难杂症
关于君健网和医学 - 网络营销中心 - 网站导航 - 招聘信息 - 联系方式 - 隐私权政策
©2005-2015   君健网    湘ICP备130093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