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普 > 保健养生 > 养生指导
同样20℃ 春秋养生不相同
发布时间:2011-09-28      来源:
    每年的9-10月,全国很多地方的日平均气温都在20℃左右,气温和景色似乎给人一种“春天”的感觉。不过,从空气湿度、温度变化趋势及室内外温差的角度上说,同样是20℃,秋天和春天还是非常不同的,对应的养生法则也完全不同。

  首先,虽然秋季的9-10月和春季的3-6月的每日平均气温相差不是很大,但湿度相差还是比较大的(就全国多数地区而言,沿海等特殊地理位置除外)。一般来说,春季的湿度偏大,而秋季的湿度偏小。中医所说的“湿”、“燥”两气,与气象学中的湿度内容基本一致。所以,春季人就容易遭到“湿淫”(也称“湿邪”)的侵害,而秋季需防的则是“燥淫”(也称“燥邪”)。秋高气爽时节,湿度常常过小,蒸发加快,干燥的空气易夺走人体的水分,使人皮肤干裂,口腔、鼻腔黏膜受到刺激,出现口渴、干咳、声哑、喉痛等症状,所以极易诱发咽炎、气管炎、肺炎等病症。试验表明,50-60%的相对湿度对人体最为舒适,也不容易引起疾病。所以秋季可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增加室内空气中的水分含量。比如,室内置水、地面洒水或者在室内晾一些潮湿的衣服、毛巾等,均可以提高空气湿度。当然,也可以通过加湿器,直接向空气中喷入水雾,短时间内便可提高湿度。为了保健起见,加湿器的用水最好使用冷开水。

  其次,同样是20℃左右,秋季和春季的温度变化趋势是相反的。春季,气温总的趋势是上升,而秋季则是下降。而这两种不同的变化趋势直接导致“春捂”和“秋冻”这两种传统的养生之道。春季里,由于冬天的“惯性”所致,人体血管还处在收缩状态,温度调节系统功能较低,只有适当多穿些衣服,才能适应忽冷忽热的天气变化,否则,容易患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同时,在一定范围内,“春捂”也是一种抗热锻炼,使得人体能自然适应即将到来的炎热夏季。而秋季,天气是逐日变凉的,但一般还是“凉而不寒”,过早地穿上厚衣服,身体与“凉”接触太少,体温调节中枢得不到应有的锻炼,调节体温的能力就下降,人体的抗寒能力随之下降,这就很难适应寒冷的冬季气候,所以适当地“冻”一下身体,会增加皮肤和黏膜对寒冷的耐受力,有利于人体的抗病防病。当然,春捂秋冻也要科学,也要适度,切莫“捂出中暑”或“冻出感冒”。

  还有一点容易被人忽略但确实比较重要,就是虽然同样是20℃,但秋季和春季的“室内外温差”是相反的。我国气候专家通过对春秋季居室内外温度的观测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春季室内气温低于室外,室内外温差为负值;而秋季室内气温则高于室外,室内外温差值则为正值。当然,这样的规律,在晴天时最明显,而阴雨天不明显。这样的规律,还进一步佐证了“春捂秋冻”的科学性:春季从温暖的室外进入冷凉的室内,如果不多穿衣捂一捂,则容易受寒致病;秋季室内温度相对较高,进入室内后,则完全可以少穿些衣服。所以,秋季外出散步,不可一味地求“冻”,而进入室内后,则可以适当“冻一冻”,包括晚上睡觉,不必盖很厚的被子。当然,现在绝大部分城市居民都住上了楼房,除一楼和顶层外,秋春季的室内外温差有所减少。即便如此,对一些年老体弱者来说,哪怕只有2-3℃的温差,时间稍长也是容易致病的。

分享到:

助你健康的“三分钟”  上一篇 | 下一篇  多摄取膳食纤维助排便防肠癌

 
提交评论
junjian99.com  关注白领健康  专注疑难杂症
关于君健网和医学 - 网络营销中心 - 网站导航 - 招聘信息 - 联系方式 - 隐私权政策
©2005-2015   君健网    湘ICP备130093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