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湿邪”
传统中医认为,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称“六气”,当气候变化异常,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或人体正气不足,不能适应气候变化而发病时,六气就成了致病的因素,称“六邪”。六邪致病多与季节相关,与长夏对应的是“湿邪”所致的疾病。
“湿”为有质之邪,与水同类,属阴。“湿性重浊”,因此“湿邪”所致疾病,常表现出沉重感,像我们常说的暑湿型感冒,病人除一般感冒症状之外,还会出现头晕、四肢沉重等表现,中医形容“头重如束布帛”;“湿性黏滞”,因此湿病症状不但常表现为滞涩不畅,而且起病缓,病程缠绵,典型的像湿疹,常常反复发作,不易治愈;此外,“湿性趋下”,常伤及人体下部,像水肿、湿疹等病,下肢较为常见。
“脾”与“湿”
说到“湿”,自然就要提到“脾”。脾是中医所讲的“五脏”之一,五行属土,与长夏季节相应。“运化”食物和水液是脾的重要功能。
脾的特点是喜燥恶湿,如果外在湿邪侵入人体,困遏脾气,就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闷热天气,人容易出现腹胀、食欲不振、倦怠等症状,就是“湿困脾”导致的。反过来,如果脾气虚弱,运化水液功能失常,就会导致水液在体内停聚而产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这是“脾生湿”。痰饮一旦产生,可随气流窜全身不同部位,引起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胸闷心痛、头晕目眩等情况。由于其在临床上形成的病症繁多,故此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