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停添置新东西同时,人们还不舍得扔掉他们囤积的大量没用的东西,有人甚至因此无法正常生活。这其实是一种心理疾病,学名叫强迫性囤积症,俗称“囤积狂”。
物多为患
贾妮阿洛卡和洛兰布伦南深受“强迫性囤积症”折磨。洛兰的“囤积”习惯已有20年。她和父亲、儿子、未婚夫住在美国马萨诸塞州一栋两层小楼里。这所住宅的大多数房间都非常混乱,有些房间甚至无法居住。她与未婚夫居住的卧室兼办公室零乱不堪,各种物品泛滥成灾。尽管他们曾尝试丢掉一些东西,但始终没能成功。洛兰的钱包中塞满了各种票据。囤积不仅毁了洛兰的生活,还影响到整个家庭。洛兰的儿子不能将朋友带来家里做客。洛兰和她的未婚夫已订婚8年,但由于生活混乱,他至今没答应与洛兰结婚。
贾妮收藏了太多物品,以致于她把自己的房子当作储藏室,不得不住到母亲那儿。贾妮说:“从记事起,我就不停地储藏、保存和囤积东西。现在我只能和那些本该扔掉的大堆大堆物品生活在一起。我有那么多东西,我的房子根本无法居住。房间里没有坐的地方。我无法进入厨房。虽然我有一切与喝茶有关的东西,但我无法邀请别人来喝茶。我囤积的东西占据了日常生活的所有空间。”
美国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生命学会焦虑症中心主任戴维托林说,研究发现,美国强迫性囤积症患者人数众多,超出想像,“大约有1500万人,相当于美国总人口的5%”。
在托林进行的关于囤积危害性研究中,研究人员惊讶地发现,强迫性囤积症的危害更甚于许多其他形式的精神障碍。许多强迫性囤积症患者由于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还会身陷经济窘境。
并非强迫症
人们普遍认为,强迫性囤积症是“强迫症”的一个分支。但最新研究发现,前者是与后者完全无关的一种特殊精神障碍。
托林博士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强迫性囤积症患者的大脑机制。他说:“精神病学和心理学界目前还不能完全定义强迫性囤积症。我们要做的就是弄清楚囤积症患者的大脑机制。”
为此,托林进行了一项实验,目的是观察“囤积狂”在作决定时,他们大脑的哪些部位变得活跃。贾妮是托林的一个研究对象。托林将她与一台大脑扫描仪连接后,要求她看一些信件,让她决定是否愿意扔掉它们,然后她必须看着这封信件被撕碎。在这个过程中,贾妮大脑中与作决定相关的眶额皮层变得活跃起来。同时,搜寻与物品相关记忆的海马状突起也变得活跃起来。
“囤积狂”总是想方设法记住一个东西:它是什么,最初为什么要将它保留下来。与此相反,没有强迫性囤积症的人不会对该对象考虑这么多。
托林说:“我们发现,当一个强迫性囤积症患者囤积物品时,他的大脑活动情况与平时非常不同。当这个人试图决定将什么物品扔掉时,就好像是在经历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托林说:“囤积症患者总想得太多。他们在做决定前,会非常努力地搜寻记忆,设法回忆起所有与该物品相关的情况。这一番周折后,他们才会非常痛苦地努力作出决定。”
总是爱发脾气?小心是忧郁症 上一篇 | 下一篇 专家教你这样来克服恐高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