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留心观察生活,你就会发现这类现象随处可见:书店里,《一分钟识人》这样的速成读心术十分畅销;网络上,所谓的“心理测验”点击者众多;电视中,星座、血型、相面这类节目广受追捧。
那么,为什么人们放弃“日久见人心”的原则,而选择求助《一分钟识人》来了解别人呢?原因在于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极大的社会流动 性,使传统的“熟人社会”为“几面之缘的陌生人社会”所取代。人们通常很少有机会与大多数人长期交往,从而获得全面深入的了解;相反,现实中他们必须对许 多刚认识的人立刻做出判断,如此一来,便只好求助于“瞬间读心术”了。
在变动剧烈的现代社会,人们的自我概念也在不断受到冲击,这样便很容易产生迫切“认识自己”的焦虑感。“认识你自己”在古希腊象征着最高智慧,是什么使现代人相信,通过出生日期或血型等简单手段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呢?
心理学家巴纳姆在1948年对学生进行了一项人格测验,对每个学生的性格特征进行了测定,然后把所有人的性格合在一起做了一个平均描述。让人意外的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学生们认为哪些平均描述比真正的个人测定更符合自己,这就是“巴纳姆效应”。
当这类“学说”通过巴纳姆效应赢得了“权威”后,人们对其中的预测和描述也就十分相信,可能形成一种信念和心理定势,让事情真照着这一趋势发 展。事实上,这些神奇的预测不过是装扮巧妙的自我暗示,娱乐即可,真面对人生时,我们还是应该遵循“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古训,做命运的主人。
购物狂:“补偿性消费”不减压 上一篇 | 下一篇 健康心理不要在乎的几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