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域寒冷,很多人都认为寒地不适宜生活,更谈不上能像在南方那样舒适宜人的环境下休养生息。最近,国家首批健康管理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王宇发表论文提出新观点:因时、因地、因人而养生,寒地也能使人健康长寿。
优质资源利养身 四季分明利养“气”
王宇介绍,“养生”一词,最早出于战国时期《庄子·养生主》,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黄帝内经·素问》明确提出地域养生观点:“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其故何也?歧伯曰:高下之理,地势使然,崇高则阴气治之,污下则阳气治之……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意思是说空气清新、气候寒冷地区的人多长寿。《黄帝内经》又解释,即西北地高气寒,阴精上奉气不妄泄,人们多命长;东南地低气热,阳精下降气常耗散,易夭折。由此可见,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就已认识到地域因素决定人们的生存环境、饮食习惯等生活方式,进而影响人的体质特点,以及人们健康与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中华传统养生有五大法则,即: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前四个法则都可以‘人为’弥补,只有‘适寒温’是不能‘人为’的。”王宇说,作为东北地区的重要代表,拥有45万平方公里的黑龙江省是天然“寒温”之地,四季分明。《黄帝内经》提出的养生长寿之道十分明确,即春天要养‘生’,夏天要养‘长’,秋天要养‘收’,冬天要养‘藏’。养的都是不同的“气”。自然界必须是寒来暑往、春夏秋冬四季轮回,才是顺应大自然规律的。人要遵循和谐于日月四时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健康长寿。
宋代欧阳修曾提出“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民俗则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说法。王宇十分赞同这观点。她在论文中指出,黑龙江土质肥厚,树叶杂草等有机质腐烂到一定程度形成的黑土地,有“一两土二两油”的肥沃与珍贵,所产出的粮食营养成分高,高品质的五谷杂粮对人的健康长寿提供了重要的营养保障。同时,农作物果实品质佳、口感好,人们平时愿意生吃黄瓜、西红柿、大葱、大蒜等蔬菜,减少了维生素的破坏和流失,有助于人体汲取养分。另外,寒地黑土生产的野生坚果和浆果,堪称独一无二的绿色食品,亦有助于健康长寿。
王宇介绍,黑龙江省还素以大森林、大草原、江河湖泊众多而著称。全省森林面积位居全国之首,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可使人血压下降,且增强食欲、促进血液循环,更有利于提升免疫功能,增强人的体质。水资源也极为丰沛,“大湿地”更有特色,为龙江人的健康长寿创造了难得的小气候。
寒地性格利养心 豪爽个性利宣泄
“东北人性格的最大特点就是直率、豪爽,有话就说,不憋闷。”王宇分析,由于黑龙江省是一个移民省份,80%的居民都有山东人血统,大多数人都是“闯关东”的移民后裔,直率、豪爽、奔放、豁达的性格,有利于人们把心中的不愉快及时宣泄,是一种很好的“排毒方式”,有益身心健康。
久居寒地,人会变得有忍耐力和意志力。王宇告诉记者,因寒地冬季时间长,人们在室内时间也相对较长,在人与人之间的朝夕相处之中,会逐渐养成友善、互助、仗义的性格,且长期在寒冷中生活,会提高人的忍耐力和意志力,这些对人的心理健康大有益处,也是健康养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仅如此,特殊的地理位置,还造就了独特的冰雪养生优势。黑龙江人热衷于冰天雪地的户外活动,爬山、滑冰、滑雪、冬泳等。从运动医学角度来看,滑雪、滑冰能改善身体的平衡力、协调力、敏捷性和柔韧性,是对全身神经系统全方位的锻炼和提高;滑雪时人体是在有氧代谢条件下运动,无形中增强了心血管舒张的能力,对心肺功能的提升显而易见;滑雪有利于改变“冬季抑郁症”等低落情绪,让运动者神清气爽,活力倍增。
“此外,中医养生讲究早睡早起,这一点东北人做得最好。”王宇说,因为黑龙江冬季昼短夜长,黑天早,天亮晚,因此大多数人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确保人体有足够睡眠和休息时间,相比南方晚上12时才休息的作息方式,是值得称道的养生好习惯。
寒地养生“顺时因地” 冬季养生重在“补肾”
“中医讲究春夏补阳、秋冬补阴,冬季养生重在滋阴补肾。”王宇强调,补肾可多吃些黑色食品,如黑豆、木耳、黑芝麻及大枣、枸杞子等。但养生讲究因人而异,不能乱用补药,肾虚分为肾阴虚和肾阳虚两种,肾阴虚的表现多为烦热、舌红、便干、手脚偏热,可吃些山药、熟地、生地、山萸;肾阳虚则多为怕寒、手脚冰凉,宜食用附子、肉桂、干姜。
王宇建议,寒地养生最重要的是建立顺应时节、适应地域、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首先是运动,由于东北寒冷时间较长,一部分人喜欢“宅”在家里而忽视户外活动。王宇认为,人们一定要走出室外,适当运动,而且要在阳光下运动,最好的时间是每天11时到15时。因为阳光下运动会增加人体的维生素D,补充钙质,改善人体的血氧浓度。东北冬季漫长是抑郁症的高发期,多晒太阳,还会改善人的情志,让人心情愉悦。
“冬季保暖有三个部位最重要”,王宇说,首先是头颈部,老年人、高血压患者头部着凉,很可能导致局部血管收缩,引起脑梗、脑出血等,颈部寒凉还会引起颈椎病,所以冬季外出一定要戴好帽子和围巾。
其次是腰背部,穿低腰裤、短上衣,腰部受寒会引发腰痛、痛经、妇科疾病等。肾脏位于腰部,肾脏最怕受寒,一旦因寒损伤则非同小可。
第三个部位是脚部,中医讲“百病均由足生”。因此,冬季外出应穿上厚棉鞋,晚上可用热水泡脚并适当按摩,以驱散身体寒气,减轻疲劳。
冬至:御寒邪 食坚果 上一篇 | 下一篇 冬至一阳生 两种“饺子”助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