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普 > 优生优育 > 亲子教育
让孩子体格与人格同成长
发布时间:2011-07-04      来源:
    高考结束后,新中高中的小汤并未窝在家里,仍然每天约同学到学校打篮球,定时去游泳。“从高一持续到高三高考前,每天一节体育课、每天锻炼一小时,已成了我们的习惯。” 

    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今年写进了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每天锻炼一小时”在上海如何落实?家长、社会可以有何作为?怎样让学生体格与人格同步发展?本报记者作了调查。 

与学业争夺“一小时” 

    上周,市教委颁发上海中小学2011学年度课程计划及其说明,学生“每天校园体育活动一小时”,成为一项硬指标。 

    校园内“每天锻炼一小时”,时间从何而来?市教委体卫艺科处处长王从春算了一笔账:上海中小学体育活动包括 “三课两操两活动”,即每周安排体育与健身课程3课时,体育活动2次,每天安排广播操至少1次、眼保健操2次。体育课,小学35分钟、中学40分钟;广播操30分钟,眼保健操15分钟。课程内的锻炼时间,平均每天即达80分钟和85分钟。 

    不过,在落实的过程中,却出现学习与健身“抢时间”的问题——有些学校把体育锻炼时间,腾给语数外等考试学科。去年,上海市教委曾聘请上师大进行调查研究,一些中小学无法全面落实 “三课、两操、两活动”,其中有三到四成学校是因所谓主课挤占了体育活动课时间。 

    还有些学校提出了场地限制、怕出现意外伤害事故等客观原因。在黄浦、静安等中心城区,不少学校操场不达标,无法同时容纳全校学生做课间操;体育课上发生骨折等事故,让跳箱、双杠等技巧性项目退出体育课堂;课上运动量不够,学生“不出汗”,影响锻炼效果…… 

    其实,很多努力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学校,同样面临这些困难。市教委副主任李骏修认为,学校能否为体质健康拓展时空,关键在于校长是否真正重视。中国中学校长孙赞林说:“我们是顶着压力在做。老师们反映,别的学校抓得很紧,活动课都在补课,我们却把学生放掉。升学率会不会下降?家长会不会有意见?”新中高中每周五节体育课,高三体育课一直开到高考前;复兴高中、交大附中、川沙中学等为高三学生开足体育课的学校越来越多。事实证明,虽然学习时间少了,但学生体质好,学习效率高;心理压力得以释放,应考心态好,高考成绩并未下降。 

    科学育人,体育这一环不仅不可或缺,如果用好,还会对学习有帮助。 

升学“杠杆”撬动社会支持 

    “每天锻炼一小时”如果不纳入考核,可能很多学校不会动真格,家长也会不当回事。 

    2008年起,上海将体育纳入中考,动用政策杠杆,撬动全社会对体育锻炼和学生体质的关注。体育考试列入中招总分,分值为30分,由日常成绩和统一考试两部分组成。 (下转第6版) 

(上接第1版)统考项目分为耐力项目、定量项目、定性项目和球类项目4大类。考生均需参加4个项目的考试,但可从每个项目中选择一个自己擅长的进行考试。之所以力推体育,是因为提高本市学生体质,已经刻不容缓。上海市2009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在全国排名第27位。与全国相比,上海孩子在耐力、力量等方面整体上不容乐观;握力和耐力素质明显偏弱,而且呈下降趋势;7-22岁学生视力不良总检出率为70%,并呈缓慢上升;超重和肥胖检出率较高。 

    “体育中考,最终是为了不考。”市教委主任薛明扬提出,考试目的不是分数,而是引导全社会都重视体质健康,引导学生养成锻炼习惯。体育中考不仅让“每天锻炼一小时”在更多学校落实,而且牵动了许多区县创新。静安区为学生开出运动处方、金山区布置体育作业、宝山区推出“运动联盟”等,丰富锻炼形式,支持学校和学生加强锻炼。纳入中考后,孩子的体质情况开始让很多家长关心。以往,不少家长课后把孩子送去补习语数外。近两年,不少小区内,每天晚上都有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坚持跑步、跳绳等。 

    全社会的支持,给予“每天锻炼一小时”更多时空,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有所改善。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显示:7—18岁男女生身高、体重、胸围三项主要形态指标呈增长趋势;学生的肺活量等机能状况得到改善;速度、爆发力、柔韧素质得到保持,男生力量耐力素质有所上升。2010年,参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综合评价的全市学生及格率为87.5%,优良率为59%,较2008年分别上升了4.6和13.6个百分点。 

    “每天锻炼一小时”,校长正在重视,家长开始关心。 

狭隘的体育观要更新 

    研究表明,当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由于生活方式的转变,国民体质健康的部分指标会呈下降趋势。看电视、上网成为多数上海人的主要课后活动,体育锻炼不够;同时,激烈竞争迫使青少年课业负担过重,没有时间和精力投身体育运动。 

    另外一方面,“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是部分社会观念对体育的狭隘理解,这使得健身长期难以摆脱边缘地位,育人功能被狭窄化。 

    体育特级教师徐阿根提出,体育对人格塑造有着独特的作用。学校曾经有位数学成绩拔尖的男生,小学六年有三年生病,人很内向。校长劝说引导他加入排球队,通过一天天锻炼及大大小小的比赛,这名男生不仅体质增强,而且锻炼出一股敢打敢拼的劲头。后来,他当上排球队队长、考进复旦物理系,在各项社会活动中表现很活跃。 

    这个例子,一直被徐阿根用来说服那些轻视体育的人。“体育项目,可以让人经历挫折失败、释放心理压力、敢于竞争,是种人格的陶冶;团队比赛讲究协作、妥协……更是对健全人格的塑造,甚至会影响人的一生。” 

    体格与人格同步发展,理念更新,健康之路才能越走越宽。 
分享到:

家长千万不能放纵孩子的几件事  上一篇 | 下一篇  夸奖孩子要适度

 
提交评论
junjian99.com  关注白领健康  专注疑难杂症
关于君健网和医学 - 网络营销中心 - 网站导航 - 招聘信息 - 联系方式 - 隐私权政策
©2005-2015   君健网    湘ICP备130093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