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疾病 > 疑难杂病 > 肝炎
乙肝治疗尽量别用“降酶药”
发布时间:2011-03-25 12:06     来源:君健网

  乙型肝炎病毒导致的肝损伤实际上不是病毒本身所为,而是体内的细胞免疫功能在清除病毒的过程中损伤了肝脏,因此并不是单用保肝药就能保住的,必须针对病因治疗才能使肝脏功能恢复正常。

  乙肝治疗尽量别用“降酶药”

  在肝病的临床治疗中,医生经常会碰到这些十万火急要把转氨酶降下来的病人。而调查显示,正是为了追求“转氨酶下降”这样的指标,我国有近七成的乙肝病人把大量金钱花费在护肝降酶药上。

  但对于乙肝患者来说,单纯的降酶治疗没有太大意义,转氨酶复常只是解决了乙肝的表面问题,对于疾病的实质没有帮助,相反有时大量使用“降酶药物”有可能掩盖病情,贻误抗病毒治疗时机。乙肝治疗的核心问题是抗病毒,只有乙肝病毒被抑制,病情才能获得持续性缓解。

  降酶药无法阻挡肝脏炎症

  我国现有各种各样的保肝降酶药物数百种,多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植物药和中成药,主要含有五味子丙素、水飞蓟素、甘草酸等化学成分,这些药物可以使血液中超标的转氨酶迅速降低下来,达到肝功化验检查的正常指标。遗憾的是我国目前有很多乙肝治疗存在“本末倒置”的情况,乙肝患者拿出自己的多半积蓄用在“降酶药物”上,满足于暂时性的转氨酶正常,得过且过,致使大量资金花在无益的浪费之中。

  许多保肝降酶药,如五味子、联苯双脂、垂盆草等,虽有肯定的降酶效果,可以使丙氨酸转氨酶很快复常,但肝脏炎症依然存在与发展,因为引起肝炎的病因,如乙肝病毒等,并没有解决,降酶只能起到治标的作用。

  使用降酶药种类不宜过多

  肝脏是最重要的药物代谢器官,绝大多数保肝药物同样要在肝脏细胞内代谢并从胆道排泄,过多使用保肝药必定会增加肝脏负担,尤其是在肝脏功能已经严重受损的时候,如肝硬化和重型肝炎患者;另外,药物都是有机或无机化学物质,两种化学物质在体内相遇可能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第三种物质。用药品种越多,药物两两间反应后的产物就越多。另外,化学反应后的产物还可能继续参与化学反应,这时,人体就变成了“药物-药物,药物-产物,产物-产物”这样一个非常复杂的化学反应器,很难对药物相互作用的结果做出预测和评价;此外,在药物生产过程中,包括药物的赋形剂和溶解剂也不一定能够做到绝对纯净和安全。综上所述,我们在使用保肝药时,品种不可过多,对于严重肝病患者,如果认为多用保肝药就能增加保险性、增强保肝效果,那一定是误解!

  乙肝抗病毒是治本之法

  慢性乙肝是一个感染性疾病,病原体是乙型肝炎病毒。既然有病毒,那么通过抗病毒治疗达到消除体内存在的病毒是最理想的结果。也就是说,抗病毒治疗属于“治本“。但是,一方面目前所有抗病毒药物都不可能达到100%的疗效;另一方面,不是所有患者都能够承受抗病毒药物的高额费用。而患者有症状需要治疗时,医生可能会开出各种各样的“保肝“药物,以缓解诸如乏力、胃口不好、低热、失眠、甚至黄疽等症状,这些都属于对症治疗,是“治标”,对“转阴”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国际上抗乙肝病毒药物公认的两类药物为干扰素和核苷类药物。干扰素包括普通干扰素和长效干扰素;在我国已经上市的核苷类药物有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素比伏)。其中替比夫定(素比伏)是在2005版指南发布以后才上市的,现在已被列入2010年版《慢性乙肝防治指南》。替比夫定(素比伏)为广大慢性乙肝患者提供一个新的武器。新版指南不仅增加了治疗的药物和方法,也提供了如何把现有的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法用得更好的新武器—优化治疗概念,指导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如何将现有的治疗药物和方法进行不同的组合和调整,达到更好疗效,提高病人的依从性,将风险降低到最小。

分享到:

乙肝抗病毒吃药还是打针好?  上一篇 |下一篇  乙肝抗病毒用药谨防耐药

评论 
验证码  
提交
junjian99.com  关注白领健康  专注疑难杂症
关于君健网和医学 - 网络营销中心 - 网站导航 - 招聘信息 - 联系方式 - 隐私权政策
©2005-2015   君健网    湘ICP备130093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