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是衣柜!”“我说是盒子!”正看着电视,3岁的小鸣与5岁的小凯吵了起来。争执的原因是少儿节目的一道趣味题:“一个小朋友将糖果放进盒子里,然后关门出去。他爸爸走进来,把盒子里的糖果放到衣柜里。请问小朋友再次进来会到哪里找糖呢?”结果,年龄差不多的俩孩子,答案截然不同。这是为什么呢?
这要从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谈起。他认为,青少年思考问题的方式随年龄不断成熟。3岁孩子还停留在“自我中心”程度,认为自己看到的东西,其他人也了解。比如小鸣,就不会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他很难理解,为什么自己看到糖果被放进衣柜,电视里的小朋友却不知道。而5岁的小凯会从电视里小朋友的位置思考,所以知道小朋友并没看到糖果被转移了位置。
这就提醒我们,有些父母总责怪子女不会替别人着想,可善解人意的心并不是天生的,而要在社会生活中学习。随着年龄增长,他会慢慢学会角色互换,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思考。不过,“自我中心化”的消除并非水到渠成,4—5岁是关键学习期,父母要花些时间和耐心,试着用“如果你是某某,你会怎么做”这样的问话加以引导。角色扮演、过家家等游戏也有助提升这方面能力。
与父母住得近最幸福 上一篇 | 下一篇 中国人普遍缺乏维生素B1 易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