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普 > 心理健康 > 心灵探秘
心理学家解读"彼得潘综合征":喜欢装嫩带孩子气
发布时间:2010-10-14 04:52     来源:君健网

     今年十一黄金周,又一位网络爆红女横空出世,迅速登上国内各大网站的点击率排行榜。这位迅速爆红的女孩,喜欢自称小月月,是天涯社区网友蓉荣帖子中的主人公。小月月极度情绪化的表演欲望,极度低下的生活自理能力,渴望被时刻关注和照顾的行为动机,让人不免质疑她的真实性。但在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这些心理和行为似乎总也长不大的人被心理学界称为“彼得潘”。

  彼得潘,是苏格兰作家詹姆斯·巴里笔下的一个小男孩。他离开大人们居住的世界,生活在梦幻般的“永无乡”里,永远似孩子一般活着,拒绝长大。

  但这毕竟只能出现在童话中,不能为现实所接受。“彼得潘综合征”患者就是现实中的彼得潘。1966年,精神病学家埃里克·伯恩第一次提出心理成熟有困难群体的概念,1983年美国心理学家丹基利也撰文描述了这一群体:“这类人渴望永远扮演孩子的角色而不愿成为父母。”

  爱粘人的同事

  林梅在一家外企工作,大概三十多岁,却从来不准新来的年轻同事管她叫“林姐”。她喜欢穿粉嫩粉嫩的韩版衣服,头上还扎蝴蝶结。每次有人问她多大年纪,她总会嗲嗲地说:“问我们女生的年龄是很不礼貌的哦。”

  如果仅仅是扮嫩,大家也许还可以接受,但让人无法容忍的是,她的人际交往方式。

  每当遇到稍微有些困难的工作,她就会一扭一扭走到某同事桌前,眨着大眼睛,可怜兮兮地看着对方,语气嗲嗲地请对方帮忙。一次两次没关系,时间长了谁也受不了。

  她第一次真正“被伤害”,是因为要求同事帮忙修理打印机。不过是简单的卡纸,此前,同事已经帮她修了很多次,但这一次,同事正忙着处理一份文件,答应忙完就去帮她看看,但林梅使出浑身解数撒娇、粘她,要她立马过来修。同事终于受不了,大声说,拜托,你都多大了,别总是像长不大的孩子一样!别把大家都当你妈!

  林梅惊呆了,眼泪也掉下来了。其实林梅内心早就意识到了自己“长不大”的问题。她像小孩子一样爱粘人,连上厕所,都要人陪着;她爱改变主意,说好一起去做什么事,却总是临时爽约,惹得朋友们不开心;她总是动不动就发脾气,总以为别人会迁就她……

  是的,同事不是她的亲人,没有照顾她、迁就她的义务。但她又很迷惘,如何才能快快长大呢?

  怕生孩子的女人

  小苇的烦恼在于对生孩子的恐惧。她想躲掉大多数女人都要经历的这一环节,但一想到终究逃不了这一关时,她就会默默地流泪。

  其实,自从结婚后,小苇就郁郁寡欢了。她是30岁才结的婚,结婚前一直和爸爸妈妈住一起,她不像别的年轻人喜欢逛夜店,她更愿意在家里和父母共进晚餐,和父母撒撒娇,学动画片里的声音和他们说话。她喜欢这样健康简单的生活。她最喜欢听到别人夸奖她年轻,看起来像刚毕业的大学生。

  但小魏的年纪也不小了,结婚后要个孩子,也再正常不过,但是她总觉得心理上有一道坎过不去。她害怕身体会变形,变难看,再想到生孩子又会非常的痛,她就对怀孕充满了恐惧。

  明年31岁的她,迟早都要面对这个问题。自己还是个孩子,如何去孕育、抚养、教育另一个孩子?小蕾真怀念自己的小时候,想起妈妈带她去买漂亮衣服,外婆给她买好吃的糕点,还有外公给她剥鸡蛋。她想,人要长不大该有多好?

  被忽视的“彼得潘综合征”

  我们都知道,健康的人在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上均要符合其年龄特征。也就是说,人的心理年龄要与生理年龄保持一致。然而,我们生活中,像彼得潘这样长不大的成年人越来越多,他们喜欢“装嫩”,行事带有孩子气,渴望回归到孩子的世界。

  这种心态如果发展到极端,就会沉溺于自己的幻想,拒绝长大,这种心理的极端形式被称为“彼得潘综合征”,也被通俗地称为“成人幼稚病”,心理学上叫做“依赖型人格障碍”,这是一种心理疾病。

  心理学专家们列举了“彼得潘”的如下特征:

  1、不负责任:表现任性、散漫,过于自我中心,出了差错老爱怪罪别人。

  2、缺乏自信:恐惧失败,不敢勇于承担,面对挑战会找借口逃避。

  3、依赖心强:害怕孤单、寂寞,希望随时有人可以帮忙,满足任何需求。

  4、难于坚持:挫折忍受度低,行事稍有不顺或遭批评便易情绪化或放弃。

  5、关系障碍:与异性交往到需给予承诺时,便会临阵脱逃,故不时更换伴侣,且对象越来越年轻,借以缓解被要求结婚组织家庭的压力。

  6、其他:穿着打扮如青少年,与本身年纪有所出入;迷恋卡通、漫画、电玩、玩偶;好奇心强,爱尝试新奇事物,喜欢热闹气氛等。

  专家认为,患有该综合征者,或许习惯随心所欲,在职场或人际互动上易受挫,总觉得遭到团体排斥,凡事格格不入,故换工作如家常便饭。即使成家立业,事不关己的特质也常让配偶负担沉重,令对方感觉在照顾另一个孩子,造成彼此关系恶化。

  是谁造就了“彼得潘”

  研究表明,青年人患“彼得潘综合征”的几率比较大,一般来说,患者的配偶和周围朋友能在第一时间察觉到症状,但他们往往不愿承认。

  心理专家认为,造成“彼得潘综合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女大学生和年轻白领中曾一度流行穿娃娃装、梳娃娃头、用奶瓶喝水,这种朝向婴儿期倒退的行为表现,暗示着某种拒绝长大的信息,可能与回避成人世界的压力和困惑有关;另一方面,家庭教养方式起了不可推卸的责任。他认为,这个群体的家庭生活条件往往比较优越,父母过分满足孩子的需要,而忽略其应该承担的责任,从而阻断了孩子正常的心理发育过程。

  另外,父母中的一方在婚姻关系中不能得到满足和慰藉,如父亲长期在外,母亲感到孤独和空虚,就与孩子结成过度紧密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是母亲需要一个永远长不大、不会离开她的孩子,孩子无意识地接受了这种角色。最后,因为错过了与父母分离、成长为独立个体的关键时期,即使父母发现问题,想将孩子推出家门推向社会,往往也为时过晚。

  “彼得潘”们虽然已经进入成年,但在心理方面还保持了很多孩子的特点。

  矫正“彼得潘”们的心理疗法有很多种,但专家建议,最好的方法还是“彼得潘”们自己尽早正视自己,走出依赖、等待和幻想的心理陷阱。不喜欢目前和过去的一些依赖行为模式的患者,可以自问:有无改变这些行为的计划或具体方法?有无为自己制定幸福生活的一份清单?如何将这种积极的思维变成现实中的行为?如果能努力将这些积极的思维变成自身的行为,就有可能调动身上沉睡已久的积极力量和能力,从心理问题中解放出来。若总是停留在心有所动却没有实际行动状态,则永远无法改变依赖者的命运。

  专家更重要的建议是,对每个家庭来说,让孩子独立成长,可能是父母必须先学的一门功课。

分享到:

揭秘催眠术减压 专家称不当催眠可...  上一篇 | 下一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培养良好...

评论 
验证码  
提交
junjian99.com  关注白领健康  专注疑难杂症
关于君健网和医学 - 网络营销中心 - 网站导航 - 招聘信息 - 联系方式 - 隐私权政策
©2005-2015   君健网    湘ICP备130093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