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普 > 心理健康 > 心灵探秘
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卫生
发布时间:2010-02-10 10:43     来源:君健网

   3岁至入学前,称为学龄前期。“玩”是儿童学龄前期的主要活动内容。在“玩”的过程中,孩子的知觉敏感性逐渐增强,直观的形象思维和想象力日益丰富。他们对感兴趣的事物能够记忆,语言的表达能力也在不断提高,情绪变得较为稳定,已初步具备识别“好与坏”的标准。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他们对男女性别开始注意和关心,即到了性心理发展的“性蕾期”。由于孩子活动范围扩大,接触的人和事增多,已能逐渐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地位”。了解孩子这些心理发展的特征,对指导学龄前期儿童的心理卫生有一定意义。

    对学龄前期儿童来说,首先要给他们创造一个欢快和谐的家庭气氛。家庭条件的舒适、经济状况的优越,固然比较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气氛。长辈良好的道德情操是孩子的楷模,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和效仿的对象。孩子看到长辈们相互敬重,相互关心,父母之间、母子之间关系融恰,就会产生安全感和轻松感。反之,若家庭成员之间经常兵戎相见、争纷不断,孩子的情绪则处于紧张、恐怖和焦虑不安状态,对今后个体人格特征的形成必将产生不利影响。其次是管教方法,对学龄前儿童的管教,过严过松都不好。孩子如有过失,应和颜悦色,耐心指导。父母双方的态度应保持一致,不袒护、不护短,更不要用大骂的手段,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要学会启发孩子从经验中学会辨别是非、好坏。此外,父母应充分利用工作之余与孩子在一起,对孩子的要求应适当满足,支持其独立性。不要认为一切按父母的意愿行事就是听话的孩子。孩子4~5岁时,父母应与其分床,房事应避开孩子,以免对孩子的性心理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学龄前儿童多数在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培养、抚养新一代的光荣任务。因此,教育工作者不仅应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优秀的思想品质,而且要有幼儿保育及心理卫生知识。就心理卫生方面而言,幼儿教师应正确对待淘气的孩子,采取适当方式,因势利导,切忌用一个标准----“听话”来要求孩子。因为过早地建立起较强的心理防御,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并无好处。只有在规范的范围内,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才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此外,学前教育不要操之过急,学习负担过重也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育。

分享到:

宝宝5动作代表"我很无聊"  上一篇 | 下一篇  孩子的四种心灵需要

评论 
验证码  
提交
junjian99.com  关注白领健康  专注疑难杂症
关于君健网和医学 - 网络营销中心 - 网站导航 - 招聘信息 - 联系方式 - 隐私权政策
©2005-2015   君健网    湘ICP备130093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