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疾病 > 疑难杂病 > 白塞氏病
白塞氏病的中医认识
发布时间:2009-09-11      来源:君健网

    【概  述】 
 
    白塞氏病是一种以口腔、眼、生殖器为主要病变的独立性综合病征,亦称“口、眼、生殖器三联征”。本病有时还常累及关节、大血管、肺、肾、胃肠道及中枢神经系统,甚至造成很多器官同时受损。由于本病反复发作且临床症状比较复杂,常易被口腔、皮肤、眼各科视作单独孤立的局部疾患而误诊。其病因迄今未明,且现代西医学尚无理想控制病情的药物。 

    根据白塞氏病的临床特征,与中医学“狐惑病”颇为相似。早在公元三世纪初的《金匮要略》中即有具体描述:“狐惑之为病……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目赤如鸠眼”,恰构成本病三联征。论述较白塞氏之报告早1700多年。同时《金匮要略》还记载了内服甘草泻心汤、用苦参汤外洗,雄黄外熏等治疗方法,开中医治疗本病之先河。嗣后,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指出本病“皆湿毒之气所为也”。唐代《千金要方》也持此论。清代魏念庭指出:“狐惑者,阴虚血热之病也。”对其病因病机作了初步探讨。从总体上看,历代医家对于狐惑病的认识基本趋向一致。 

    近代中医治疗本病的临床报道,最早见于1963年,文章详细地介绍了60余例患者的治疗过程及临床体会,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又自拟“治惑丸”配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引起医务界的关注。在60~70年代之间,一般以个案类文章为主。80年代以来,资料不断增多,其中有多达158例的大样本病例报道,不少医者结合临床实践,对白塞氏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探讨,见智见仁,提出了不少有意义的观点。 

    关于本病的病因病机,历来大多以湿毒蕴火立论,亦有持脏腑虚损论者,现代,还有医者认为气滞血瘀是该病的主要原因,或以脾肝肾三脏功能失调为主而导致本病。对于辨证分型,通过多年的临床摸索实践,已初具雏型,大体划分为湿热、阴虚、阳虚三类。在治疗方面除沿用经验方外,还新创了不少治疗方案,以专方、单方治疗的报道也逐渐增多,尤其是外用药的运用,其治疗方式和药物应用上均较前丰富。目前,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有效率在85%左右。  

    目前,中医药治疗本病还处在临床观察阶段,有关机理研究方面的报道不多。因此,尽早从中医学角度掌握临床规律和揭示治疗机理,应是进一步要做的工作。 


    【病因病机】
   
    中医根据本病的特点与临床表现,结合古文献的相关论述及现代资料,目前基本认为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湿毒内蕴 由于感受湿热毒气,或恣食膏粱、炙膊、不洁之物,致使湿浊内蕴,日久化热,或热病、毒痢、斑疹等温热病后,余毒未尽,与湿浊相合,湿热邪毒壅蒸不得透泄,循经络上蚀口眼,下注外阴而致溃疡。毒火熏蒸,扰乱心神,又见神情恍惚,坐卧不安。 肝肾阴虚 若汗、吐、下太过,或下痢日久,伤津耗液;或为情志所伤,肝郁化火伤阴;或热病后养息不当,阴液难复;或房劳过度,肾有所亏,以致肝肾阴亏,阴精不足则津液亏损,难以上润下濡。虚火内灼,上冲肝窍,下出肾窍,而致本病。 

    脾肾阳虚 脾土本虚,或长期服用苦寒药,以致中阳受损,健运失司,水湿内聚,禀赋素虚,或劳役伤肾,致肾阳虚损,气化失利,水流横溢,水湿为聚,积久蕴为湿毒,阴湿内盛,流注经络、体窍,发为痈疡,本病作矣。

    总之,究其成因,当责之于心、肝、脾、肾四脏。当机体一旦受外淫湿火热毒之搔扰,致脏腑功能失调;或由于脏腑本身气血阴阳相乖,毒邪浊气便循经走窜,随心火上炎可见咽喉溃烂,甚至嘶哑;下注肝肾二经则见阴部溃疡。本病的病情演变颇为复杂,病之初期和急性活动期多呈现热毒壅盛的实证,中、晚期则多为本虚标实或虚实夹杂之候,由于久病体虚,穷及脾肾,阳损及阴,阴损及阳,最终阴阳俱衰,而成难治之病。

    【辨证分型】
   
    参阅古今文献及综合各家报道,目前基本上趋于分为: 

    1.湿热火毒 口腔、外阴溃疡,溃破处颜色鲜红,灼热疼痛,甚至糜烂腐臭。两目红肿疼痛,视物不清。伴发热,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坐卧不安,口臭便秘,小溲黄赤。舌质红,舌边溃破,舌苔黄腻,脉象滑数或弦数。 

    2.阴虚火旺 病情缠绵,口腔、外阴溃疡反复发作,疡面暗红,溃烂的痛,目睛干涩羞明,视物不清。同时见有午后低热,手足心热,烦躁不安,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腰膝酸软,面部潮红,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质红少津,或见裂纹。舌苔薄白,或少苔,或光剥苔,脉弦细数。 

    3.脾肾阳虚 病程迁延已久,口腔、外阴溃疡此愈彼发,久难愈合,或屡愈屡发。患处呈淡红色,疮面平塌凹陷,痛势不甚,绵绵不绝,两眼干涩而痛,兼见头昏头重;倦怠乏力,面色苍白,饮食纳少,腰膝冷痛,畏寒面浮,下肢浮肿,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苔薄质淡,边有齿痕,脉沉细无力。  

分享到:

揭秘导致白塞氏病的“真凶”  上一篇 |下一篇  白塞氏病眼型的临床分析

 
提交评论
junjian99.com  关注白领健康  专注疑难杂症
关于君健网和医学 - 网络营销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方式 - 隐私权政策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198号 ©2005-2015   君健网    湘ICP备130093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