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了解,全国有1200所三级医院实行预约诊疗和分时段就诊;有900多家医院的7300多个病房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在22个省区市近100家医院开展电子病历试点等。
公立医院内部管理的改革和强化,已经使许多患者从中受益。但有关专家指出,这并不是解决“看病难”的根本方法。以北京为例,每年有近7000万外地患者进京挂专家号,而专家号全年不到180万个,就算医院全年每天24小时开放门诊也满足不了需求。
对此,北京市卫生局相关负责人指出,强化公立医院内部管理更多是从“开源”的角度对优质医疗服务资源的挖潜,缓解供需矛盾,还须有效“节流”。一方面要健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另一方面广大患者要配合实现分级有序就诊,以便提高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
医疗服务体系迈开“上下联动”步伐
“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要‘顶天立地’。”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表示,公立医院改革不仅要加强三甲医院的管理,更重要的是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能力。
根据卫生部的总体要求,各地都迈开了步伐,努力构建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上下联动、分工协作”的格局。
今年8月19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刘玉村在内蒙古乌兰浩特市人民医院揭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定点支援医院”的匾牌,也揭开了北大医院三年帮扶的序幕。
江西省中医院则连续多年来到省内的兴国等县支援,帮助农村基层医院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定期派专家到南昌市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坐诊指导。
北京大力推进社区转诊预约模式,就是患者首诊到社区,需要转诊时,再由社区医生向大医院预约。到今年9月,这一社区预约转诊的模式已推广到全市13个区县。
与此同时,各地还大力建设发展县级医院,促进县域医疗服务体系的发展。据了解,2009年中央安排资金200亿元支持建设近1000个县级医院、4700多个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00家三级医院与2200家县级医院建立了支援和协作关系,并通过培养培训、执业医师招聘等多种手段,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深化医改启动后,基层医疗机构的硬件日益硬起来,然而,软件“软”的现实却一时难以改变。人才依然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最大的“瓶颈”,要解决群众“看病难”,这一问题不可回避;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完善住院医师培训、提高基层医护人员待遇等则不可或缺。
“内外联手”向“看病贵”宣战
一种病应住院几天?每天有哪些检查和用药?……今年江西省12家医院试点临床路径改革,患者治疗过程清晰,住院天数和治疗费用下降明显。2011年起临床路径管理办法将在省内三级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医院中推广。
2010年,宁夏银川市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按病种付费机制。定点医院在收治参合患者入院时,根据病种定额付费标准和本级医疗机构的报销(补偿)比例,换算出患者个人应缴金额,按照个人应缴金额收取患者住院预交款,以此控制治疗费用。
2010年,北京一改医疗机构药品分组采购模式。12月1日起,北京市统一招标采购的2.6万多个中标药品,在二级及以上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和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内执行同一价格,实现“同城同价”。
无论是医院内的临床治疗,还是医院外的药品采购,这些改革措施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降低老百姓的医疗负担,控制医药费用。
卫生部统计数字显示,目前在23个省份110家医院对112种疾病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试点,选择了50个病种开展单病种付费试点。
卫生部部长陈竺曾指出,在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基础上,改革支付制度是解决“看病贵”的最好出路。
“看病难、看病贵”是管理、制度等多重因素导致的一个结果,各种试点措施目前可能还无法彻底解决这一顽疾,每位患者可能还感觉不到改革所带来的明显变化。但是只要深化医改工作坚持不懈地往前走,随着补偿机制的完善、医保制度的健全以及基本药物制度的推行等,相信改革成效最终会在公立医院集中体现,并传递到老百姓身上。
卫生部称医务人员收入应与医药费脱... 上一篇 | 下一篇 湖南医疗器械展会为行业规范承担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