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普 > 保健养生 > 保健用品
保健品市场乱象丛生
发布时间:2011-11-2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非药品当作“药品”卖

  今年1月17日,公安部门在上海、广州、河北廊坊三地同时行动,一举捣毁一个生产销售假药的团伙,现场查获万艾可(俗称“伟哥”)、西力士、利维他等非法产品140余种,案值约2000万元,依法刑拘12人,其中有66种为假药。目前,这起案件已由检察院提起公诉,依法追究相关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

  笔者了解到,在产品名称、包装、说明上做文章,假冒药品,或者直接冒用药品的批准文号进行销售,是保健品市场的又一乱象。

  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稽查处处长王有志向笔者展示了一个大塑料袋,里面装满了执法人员在保健品市场查获的各种“假药”。其中,一种名为“鹿茸肾宝”的胶囊,包装盒上标的是“藏食准字号”。

  王有志解释说,按照规定,鹿茸入药需要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或卫生等部门依法批准,标注“国药准字”等字样,在政府部门网站上可直接查询。而这种胶囊根本没有药品批准文号,属于典型“假药”。

  根据规定,产品名称与药品通用名称相同或相似的;标识与药品通用标识相同或相似,并足以让公众认为是药品的;标识或说明书宣称预防、治疗人的疾病,并规定适应症或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的;主要成分是药物成分的等,都属于非药品冒充药品。而这些非药品在“冒充”药品时,常常把卫生许可证号等其他号码打印在包装盒去,以假乱真、冒充批准文号,甚至直接假冒一个已经批准的其他药品的文号,导致一个文号出现多种产品的乱象。  

  盲目消费纵容造假行为

  有市场基础,才会有利益驱动下的违法冲动。虽然监管部门强调“国家从未批准过任何一种改善性功能的保健食品”,但仍有部分顾客会在违法分子的忽悠下购买;虽然国家规定所有保健食品广告中均应说明“本品不代替药品”的忠告语,但仍会有消费者轻信违法分子花言巧语下的“神奇疗效”。

  据介绍,很多不法分子利用保健品设置推销骗局,通常采用免费试用、体检、“专家”义诊等方式,先吸引消费者试用,然后用虚高的检测结果吓唬消费者,催促赶快服用保健品。戚柳彬介绍,不少保健食品的消费者都是中老年群体,很多不法分子会在住宅小区、菜场或公园附近设摊,免费量血压测血糖,取得居民相关资料,然后电话邀请老人去参加免费的“健康讲座”,再谋取利益。而很多老年人由于不太会辨别真假,极易上当受骗。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厉曙光教授表示,例如降血糖的药物其主要成分需要进行严格的控制,但是很多假冒伪劣的产品甚至每一粒药物所含成分多少都不固定,不法分子会利用偏大的剂量、“立竿见影”显现的效果迷惑消费者,却伤害了消费者的身体。包括减肥、美容等领域也一样,科普宣传等没有做到位,很多消费者并不知道“健康减肥”的方法到底是什么。

  而且,消费者通过肉眼其实非常难分辨这一保健品是否存有违规行为。王有志介绍,从表面上看消费者无从知晓批准文号是否正确;而鉴别人参、冬虫夏草等贵重药材也需要足够的专业知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分享到:

过半老人误信保健品能治病 警惕温...  上一篇 | 下一篇  莫盲目用排铅保健品

 
提交评论
junjian99.com  关注白领健康  专注疑难杂症
关于君健网和医学 - 网络营销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方式 - 隐私权政策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198号 ©2005-2015   君健网    湘ICP备130093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