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指在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140/90毫米汞柱),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谢紊乱以及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常见症状为头痛、头昏、耳鸣、心悸气短、失眠、肢体麻木等。属中医“眩晕”、“头痛”等范畴。
方一:莲子心2-3克,常煎服,降压效果较好。
方二:野菊花18-30克代茶饮,或与夏枯草、石决明煎水同服。
方三:灵芝6克,甘草5克,水煎服,可持续服用。
方四:旱芹菜生品捣汁服即可。
方五:罗布麻10克,决明子15克。决明子用小火炒至微黄,与罗布麻同置茶壶中,沸水泡15分钟,代茶频饮。适用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或肾实质病变者,临床上多见头晕目眩、烦躁失眠、湿热所致小便不利或水肿等症。
方六:罗布麻叶、夜交藤、丹参、钩藤各30克。水煎取汁,候温时足浴,每日1-2次,每次10-15分钟,每日1剂,连续7-10天。适用于高血压伴眩晕耳鸣、头痛且胀、面色潮红、急燥易怒、少寐多
梦、口苦、舌质红、苔黄等。
方七:在鸡蛋端钻一小孔,塞入花椒1粒,以湿纸封口,隔水蒸熟食用。每日1个。连服7-10日为1疗程。
方八:按摩足底涌泉穴(足底前中1/3交界凹陷处),然后将吴茱萸研磨成粉,用醋调捏成小圆饼贴在穴上,用大胶布或伤湿膏封住。每晚1次,7天为1疗程。
方九:川芎150克,菊花30克,桑叶80克,将上药共研粗末。用棉布缝制约4寸×4寸大小的布袋,装入药末缝好即可。每晚侧卧睡时,置于耳下枕之。有安神、改善头痛头晕症状的功效。
方十:白胡椒7粒,南杏仁4粒,糯米7粒,桃仁60克,栀子30克。先将上药研成细末,然后用鸡蛋清调合后,捏成饼状,晚上临睡前贴在脚底心(涌泉穴)上,用纱布包好,第二天早晨起床后除去,如脚上发现有青色,乃正常现象。一般轻者外敷3剂,重者5剂即可见效。注意:每剂只可使用1次,敷药不可隔天,要连续使用。
方十一:将山楂100克捣烂,加入菊花15克、夏枯草20克、白糖50克水煎服。治疗高血压疗效显著。
方十二:灵芝1.5-3克,研为粉末,用温开水送服。每日1次。可治高血压和高脂血症。
方十三:桑叶10克,白菊花、槐花各12克。上述三药水煎两次,每次煎20分钟。分2次服,每天1剂,连服3-5周。此方可用于高血压病各期,也可用于继发性高血压。服至血压下降,可减量续服数月,或服复方罗布麻片、珍菊降压片等以巩固疗效。
方十四:钩藤12克,蚕豆花12克(鲜者30克),夏枯草15克。先煎夏枯草、蚕豆花20分钟,后入钩藤再煎15分钟,二服煎几分钟即可。日服2次,每天1剂,连服3-6周。此方宜用于各种高血压症,但脾胃虚弱之人不宜多用。
方十五:臭梧桐15克(鲜者60克),地龙12克。上述两药水煎2次,每次煎40分钟。分2次服,每天1剂,连服4-5周。此方对兼有半边头痛或半身不遂者,有一举两得之妙;对兼有心绞痛者,也有较好疗效。此方服至血压正常后,可减为半量或1/3量继续服2-3个月,以巩固疗效。此方亦适用于其它方药效果较差的高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