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3月24日8时55分,李约瑟博士在剑桥家中溘然长逝。3个小时后,北京时间3月25日早上8时,我在上海家中接到李约瑟研究所黄兴宗副所长电话,告知这一噩耗,并要我转告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席泽宗。在心情极度悲伤之下,写了一首七律寄怀我逝去的李约瑟博士。
云木沉沉春色寒,
噩耗袭我冥思长。
十载相交忝合作,
九五逝失倍感伤。
有道高士骑黄鹤,
无极诗书著华章。
碧空长留李约瑟,
仰瞻亦令心泫然。
回想1981年,我接到李约瑟博士、鲁桂珍博士邀请,1985年首赴剑桥3年,1993年再赴剑桥,协助他们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 Civilization in China)第六卷的医学史分册。岁月倥偬,一晃已是十年。
李约瑟1900年生,95岁高龄去世,崇尚中国道家哲学,就像是中国道士修身养性,最后功德圆善。1990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他们发现的第2790号小行星命名为“李约瑟星”,长留碧空,良有以也。
20年过去,李约瑟的功绩被重新认识。去年严复研究会纪念严复,邀请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讲话。我因在美国开会,未能与会。后来刘凯会长告诉我,刘大使将严复介绍到中国的英国文化与李约瑟介绍中国科学文明给英国和世界相提并论,认为两位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巨人。刘大使是一位学者型的外交官,他的结论是从研究他们所留给世界的重大影响以后得出的。去年11月,英国卫生部草药工作组会议上,我有一个发言,其中提到:
“我很理解你们忽视中医是很多原因造成的。让我感到遗憾的是,在欧洲和英国再也没有出现如伏尔泰、培根、达尔文、汤因比和李约瑟这等伟大的智者了。他们高度赞扬中国文化、中国历史和中国文明。事实上,西方人从他们的著作中学到了不少有意义的中国观点,并融入到改善欧洲社会进程的发展之中。
李约瑟是一位博学、有远见的学者。1985年到1993年,他邀请我共同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六卷的医学史分册,让我倍感荣幸。通过这次研究,与李约瑟博士、鲁桂珍博士的讨论,我顿悟中医理论本质上是全生态医学理论。中医的科学性、安全性和疗效是无数临床实践证明了的。然而至今西医权威机构却闭目塞听、不愿承认中医。这不是中医的损失,而是西方病人的损失……因此,我建议,给予中医客观公正的评估并帮助中医在英国的发展,将会是本次工作组做出的最好的决定。
工作组最后一次会议上,组长宣布“最后报告(final report)”将很快出炉。但是快过去5个月了,显然是“难产”了。中医立法注册在英国反反复复讨论了15年,认识中医、承认中医就这么难。由此可以反证,对一种产生于异邦的科学事实,要正确认识它、承认它,也是需要睿智和勇气的。
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在1953年一问世,就像一颗炸弹,振聋发聩,惊醒了西方世界。他一举改变了从传教士开始的“中国很落后”、“中国没有科学”等等错误印象,从此世人对古代中国刮目相看。世界上的著名学者纷纷予以高度评价,这是他的第一大贡献;第二大贡献,就如他生前不断说的那样,他是一个中英文化交流的桥梁建设者。这一点正是刘晓明大使特别指出的。其他贡献数不胜数,例如他的早期著作《胚胎生物化学》使他被公认为“胚胎生物化学之父”;他参加美国在朝鲜进行细菌战调查团,仗义执言,以正视听等等,都已经载入史册。
李约瑟一生专心致志于研究课题,心无旁骛,是学术界很少见的“双院士”:既是皇家学会院士(FRS,自然科学),又是英国学术院院士(FBA文学、社会科学),都是英国顶级学术头衔。他拒绝了爵士封号,按例不能再封,但是却得到女王更重要封增:御前顾问(CH)。他被很多所大学、研究机构聘请为客座教授、研究员。
1988年,我第一次回国时,看到《北京晚报》有一篇小文章,问为什么中国科技史要外国人来写?这是有点浅陋寡闻的问题,但也不是全无道理。所幸的是,去年1月,李约瑟研究所所长由剑桥大学青铜器考古博士、北京科技大学梅建军教授莅任。可以期待,中国科技史的研究今后一定会有更多中国学者参与。
李约瑟博士辞世20周年祭,我想说:一心专注做学问的人,一定名满天下;热心帮助中国文化传播海外的人,在中国人民心目中,必然永垂不朽!
李约瑟:(1900-1995年),男,英国著名科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FRS)、英国学术院院士(FBA)、中国科技史大师及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当代杰出的人文主义者。所著《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即《中国科学技术史》)对现代中西文化交流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