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普 > 中医讲堂 > 中医养生
姜黄妙用可以巧治多种疾病
发布时间:2012-12-12      来源:

  广西壮医医院韦云瀚医师介绍,中医认为姜黄能破血行气,通经止痛。在临床上姜黄的用处非常多,巧妙运用姜黄配伍,对疾病治疗有较好的效果。“姜黄多用于胸胁剌痛,闭经,症瘕,风湿肩臂疼痛,跌扑肿痛。”

  姜黄治疗颈椎病

  韦云瀚说,姜黄止痛见效快,若是患有颈椎病,可用姜黄打成粉再与骨碎补配合,外敷颈椎处,治疗颈椎病的效果非常显著。这是因为骨碎补具有补肾强骨,续伤止痛的效果,而姜黄又能通经止痛,两种配合使用,治疗颈椎病疗效显著。

  姜黄治疗胸闷

  “胸闷”可轻可重,轻微的一般疾病,如胃食道逆流等,严重可能致命的病症,如心绞痛、主动脉剥离、肺栓塞等。韦云瀚介绍,临床上,姜黄用于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引起的胸闷有一定的效果。用法是,用姜黄外敷心脏处,再用穿心莲和姜黄内服。穿心莲清热解毒,止咳之痛,姜黄有能破血行气、通经止痛,两者共同使用临床效果较好。

  姜黄调理脾胃

  广西壮医医院不孕不育科医师谭劳喜说,他曾用姜黄治疗过一个80多岁的老太太。老太太头晕,吃不下食物,后来用姜黄熬成汤水,从嘴唇吸收。没过几天,老太太竟能吃下东西了。他说,姜黄水苦,不好下咽。对于胃反酸的人,可以把姜黄打成粉然后干吞。

  姜黄治疗月经不调

  “姜黄”和“郁金”同根同源,他们有着不解之缘。它们分别来自姜黄的根茎和块根。谭劳喜说,姜黄、郁金和益母草是他治疗妇科病的常用药。二者是同一植物的不同部分,但都具有活血破瘀、行气止痛之效,均可治疗血瘀气滞所致的胸胁疼痛、经闭、痛经、症瘕腹痛等症,并常与丹参、益母草、红花等药合用。韦云瀚介绍,姜黄和益母草、艾叶配伍可用于治疗血瘀姓月经不调。

  姜黄治风热虫牙痛

  俗话说,牙疼不是病,一疼就要命,妙用姜黄也可以治疗风热冲压同。可用姜黄、细辛、白芷,磨成粉擦牙,一会后就吐出来,用盐汤漱口。

  鲜橘皮不宜泡水喝妙用天枢巧治腹泻便秘那些被迫“改名换姓”的中药

  秋冬时节是橘子当令的时节,经常看到有人吃完橘子后,把橘皮洗一洗,用来泡水喝,认为这样有利于健康。其实,鲜橘皮和中药中所用的陈皮并不是一回事,不具备药效,用它泡水还可能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众所周知,陈皮是成熟的橘皮经晒干或晾干制成的。陈得越久越好,一般放至隔年后才可以使用。陈皮隔年后挥发油含量大为减少,而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就会相对增加,这时陈皮的药用价值才能体现出来。而鲜橘皮则含挥发油较多,不具备陈皮那样的药用功效。

  鲜橘皮不宜泡水喝的另一个原因是,鲜橘皮表面有农药和保鲜剂污染,这些化学制剂有损人体健康。保鲜剂能抑制橘子表面的细菌、延长保鲜期,这虽然对果肉没有影响,但在橘子皮上难以避免会残留有部分毒素。用这种鲜橘子皮直接泡水喝,可能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生病后,人体有自我调节的功能,而身体各个穴位则是调节的按钮,运用好这些穴位,往往能起到缓解或治疗疾病的效果。

  许多人患了腹泻后,首先想到的是去药店买止泻药来吃,单纯地认为止住了“泻”就治好了病,其实这样的做法并不明智。很多肠道传染病发病初期多有不同程度的腹泻,通过排泄,能将体内的致病菌毒素和进入胃肠道的有害物质排出体外,减少对人体的毒害作用。此时若使用止泻剂,无疑是闭门留寇,并且还会使真正的病因隐藏起来,耽误了治疗。

  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脾胃病科医师孙令军认为,腹泻是脾胃病科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中医认为,腹泻之病位虽在肠,但又不止于肠。人体五脏六腑是一个整体,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影响的,一旦其中一个出现问题,都会牵连肠腑,导致大肠的传导功能和小肠的泌别清浊的功能失常而发生腹泻。此时祖国医学经络疗法便体现出它的优势,天枢穴就是一个代表。

  何为天枢?“枢”有“枢纽”之意。《素问·六微旨大论》载:“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此穴属足阳明胃经,是大肠之募穴,位于脐旁两寸,恰为人身之中点,如天地交合之际,升降清浊之枢纽,人的气机上下沟通,升降沉浮,均过此穴,具有调理胃肠、止泻通便之功能。此穴与胃肠道联系紧密,对调节肠腑有明显的双向性疗效,既能止泻,又能通便。可针可灸,可按可压,临床十分常用。

  孙令军建议,如果是便秘,可用摩法,即用整个手掌摩此穴周围,顺时针揉肚子,可以帮助肠子蠕动;如果是腹泻,就用艾灸法,具体做法是:艾灸时先要用生姜切成薄片敷在穴位上,再在上面进行艾灸15~30分钟,从而起到温阳散寒,疏通气血之目的。如此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现在社会“改名换姓”可谓是原因很多,但是在古时候“改名换姓”多是处于避讳,这甚至会牵连到人的性命。那时候,人们在言行上常常会受到很大的约束,就连中药都摆脱不了这种劫难。

  山药:山药是一味补脾益肾的佳品。在历史上经历了2次改名换姓。山药入药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其名为“薯蓣”。到了唐代,为了避讳唐代宗(李豫)之讳(因“蓣”与“豫”同音),改名为“薯药”。到了宋代,又为了避讳宋英宗(赵曙)之讳(因“薯”与“曙”同音)而改名为“山药”,并一直沿用至今。

  玄参:具有滋阴降火作用的玄参,入药始见于《神农本草经》。玄者,黑也,故有“黑玄参”之名。到了清代,因避讳康熙皇帝之名玄烨,改“玄”为“元”。“元参”之名便由此而得。

  玄明粉:玄明粉是从中药芒硝中提炼所得,又被称为“风化硝”。在清代,遭受了与玄参相同的命运,因避讳康熙皇帝(玄烨)之讳,改“玄”为“元”,故得名“元明粉”。

  延胡索:延胡索常常用来治疗胃脘痛的延胡索,在历史上也经历了数次的“改名换姓”。早在南北朝时期该药已开始入药,名为“玄胡”,唐代始有“玄胡索”之名(见于陈藏器的《本草拾遗》)。元代名医王好古曰:“本名玄胡索,避宋真宗讳,改玄为延也。”该药因此而得名“延胡索”。明代贾所学在《药品化义》中称其为“元胡索”,现常简称为“元胡”。

分享到:

鹿茸虽能补但五种人不宜吃  上一篇 | 下一篇  中药泡脚切记时间不宜过长

 
提交评论
junjian99.com  关注白领健康  专注疑难杂症
关于君健网和医学 - 网络营销中心 - 网站导航 - 招聘信息 - 联系方式 - 隐私权政策
©2005-2015   君健网    湘ICP备130093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