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
在“爱与智慧”父母课堂上,经常听到父母表述这样的情景:
情景一:否定孩子的感受
孩子:“妈妈,我可累,走不动了……”
妈妈:“有啥累的?!走这么点路就叫累,真娇气!”
孩子:“我就是累嘛!”(委屈地哭了)或者:“哼,我再也不跟你说了!”(气呼呼地走了)或者就是不动,任凭妈妈怎么说。
情景二:说教
孩子:“烦死了,老师布置那么多作业,我不想写!”
父母:“老师不都是为你们好,一点也不懂尊师重教……”
孩子:“烦死了,别说了。”
情景三:比较、责备、攻击
父母:“你看你同学考多好,你简直是笨透了……”
“你越来越能耐了,竟然敢……”
“你怎么总是不听话,没长耳朵……”
孩子:低头不语,“乖乖地”走开了。
【分析】
在这些熟悉的场景中,父母看起来在跟孩子沟通,其实是在父母与孩子沟通的道路上设置障碍物,只是孩子在这个年龄还没有更多的能力表达自己,当孩子到了青春期,假如父母还无法移除这些障碍物,父母就会越来越无法走近孩子,孩子也越来越不想跟父母交流,那将是可怕的,是父母不愿看到的另一个景象。那么,怎么说孩子才会听呢?
先接受孩子的感受: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不要先急于解决问题本身,要先关注孩子情绪,帮助孩子宣泄和疏导情绪,永远要记住一句话“先处理情绪后处理事情”。家长关注孩子情绪是取得孩子信任的前提,然后再处理问题,确定双方都没有情绪,才能处理问题,或者说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有了情绪也要及时中断,等到双方都无负面情绪的时候再做进一步沟通。
有的家长问:为什么要接受孩子的感受?明明孩子的感受是负面的,比如生气、委屈、难堪、耍赖,而且,父母会认为孩子是撒谎,是不礼貌、不懂道理,接受他们岂不是助长了他们的行为?回答是否定的。接受孩子的感受意味着理解孩子、关心孩子,因为每个人感受不同,没有对错。我们不能把我们的感受强加给孩子,更不能否定孩子的感受。让孩子表达感受,是培养孩子言语化的能力。因为言语化的能力是孩子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建议】
在跟孩子的沟通过程中,我给急切的父母们三点建议:
1.用心听孩子说话。用心,就是看着孩子,放下手里的工作、家务,如果此刻你无法做到用心听孩子说话,请告诉孩子:“抱歉,等一会儿我们再说,好吗?”比语言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态度,如果孩子没有感受到父母的接纳,无论我们说什么,在孩子眼里都是虚伪的,都是想对他们进行操控。
2.帮助孩子表达他们的感受。当孩子说不清自己的感受,而只是在行为上表现,比如吵闹、哭泣、耍赖,那么帮助孩子表达他们的“感受”。
3.让孩子自己做出决定。接纳孩子的感受,并不意味着允许孩子做不能接受的事情。当父母和孩子都能平静下来的时候,再跟孩子谈,引导孩子说出他们自己的解决办法,既让孩子有成就感,又能培养孩子的自主性。
五件事耽误孩子长个 上一篇 | 下一篇 孩子走弯路也是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