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普 > 优生优育 > 亲子教育
缺爱,让孩子病入膏肓
发布时间:2012-11-23      来源:

    “为什么父母眼中只有钱?为什么他们不回家?”四川一位富家子弟李刚(化名)在市区当街抢劫被抓后称,这么做只是想让父母伤心。据悉,李刚的父母在其年幼时就常年在外打工,李刚说自己总是被寄存在亲戚家,就像个没爹妈的娃。

    “妈妈生病了就只能依靠我,不会离开我,所以我想让她不舒服。”安徽合肥市12岁的菁菁成长在单亲家庭,和母亲相依为命。为了不让妈妈抛弃自己,能依靠自己,菁菁多次偷偷往母亲的饭菜中下药,最后导致妈妈患上浅表性胃炎。

    调查表明,心理疾病高发已成为当前危害我国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突出问题,我国青少年中约有35%的人存在有障碍性心理表现。

    儿童、青少年正处于身心成长的最重要时期,其心理活动状态尚不稳定,认知结构不完备,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不同步性,容易对社会和家庭产生叛逆和冲突,产生心理问题。在李刚和菁菁身上发生的现象是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叛逆心理和分离性焦虑。

    父母长年在外  孩子渴望关爱

    纵观李刚的成长过程,从小父母常年外出打工,他被寄存在亲戚家,成为了一个留守儿童,就像他自己说的,像个没爹妈的娃。由于长期的亲子分离,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教育,李刚慢慢感觉到生活中缺少爱,并渐渐觉得自己被遗弃,像“孤儿”一样。其潜意识中感到孤独和悲伤,长期以往产生了叛逆心理和仇视态度,从而走向犯罪的道路。

    母女相依为命  孩子害怕分离

    菁菁5岁时父母就离婚,此后与妈妈相依为命。与母亲深厚的,或者说过于深厚的牵绊却形成了不正常的依赖心理。长期害怕母亲会离开自己,让菁菁产生了紧张不安、焦虑恐惧等情绪。对生活中的小事特别敏感,总觉得不幸的事会随时发生,出现分离性焦虑症状。焦虑是一种内在的潜意识历程,潜意识中所压抑的原始性冲动,在某种情境下将浮出于意识层面以寻求满足时,却受到意识中超我的拒绝,从而不自觉地产生了焦虑。

    缺爱,也是一种病

    单亲家庭或生活在缺乏父母关爱的特殊环境中的青少年(如留守儿童),在情绪、行为等方面易出现不同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

    自责自备、消极厌世:缺乏父母关爱的孩子,易没有安全感,常感觉自己不如别人,习惯把自己封闭起来,表现出自责、内向孤僻的性格特征。单亲家庭子女对人对事过于敏感,内心脆弱,易受到挫折和打击,产生冲动和消极心理,且自我保护意识过强。

    自私冷漠、逆反仇视:有的单亲家长对子女会产生补偿心理,认为孩子很不幸,所以一味满足孩子的要求;有的家长则和孩子相依为命,把孩子当做生活的唯一希望……这可能使孩子出现自私冷漠、不安焦虑等性格特征。而一些受到家长暴力的孩子则会对人有莫名的抵触情绪,甚至产生攻击行为。

    情绪不稳、焦虑恐惧:生活在不健全家庭的孩子,除了不能得到关爱,甚至还可能要承受家长因家庭破裂心理失常而导致的情绪不正常,这让他们表现出提心吊胆,不安恐惧等性格特征。

    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曾说,“健康的人不会折磨他人,往往是那些曾受折磨的人转而成为折磨他人者。”当然,这并不是说,单亲家庭或留守儿童就一定会产生“扭曲的心理”,只是这些特殊的环境和成长经历可能增加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

    对此,我们首先要加强的就是家庭教育。家庭是成长的第一环境,在外打工的父母,应常与留守子女“温馨对话”,可通过电话或书信与子女进行交流和沟通来增进感情,同时可向老师和其他监护人多了解子女的生活、学习等方面的情况,让他们感到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

    单亲家庭的家长,先得让自己从家庭破裂的阴影中走出来,才能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平日应多鼓励孩子,教育孩子要自尊、自强、自信。同时,需注意性别角色的教育。没有父亲或母亲的孩子,在性别角色的学习中缺乏最直接的模仿榜样。单亲家长应注意调动亲戚朋友中的性别资源,给孩子以适宜的影响,让其性别角色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发展,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其次是学校、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是个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只有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多个方面,才能真正促进孩子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减少其心理问题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分享到:

孩子和你“讨价还价”怎么办?  上一篇 | 下一篇  父母应避免当着孩子面争吵

 
提交评论
junjian99.com  关注白领健康  专注疑难杂症
关于君健网和医学 - 网络营销中心 - 网站导航 - 招聘信息 - 联系方式 - 隐私权政策
©2005-2015   君健网    湘ICP备130093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