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别用“唠叨”方式教育孩子
长期以来,“爱唠叨的父母”一直是亲子关系中矛盾冲突的主要原因。“听多了重复单调的话,孩子首先会产生心理疲惫感,进而产生厌倦感,接着就是满不在乎,可以说,‘唠叨’的正面效果微乎其微,而负面效果却可能呈几何倍数增长。”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心理保健专家万国斌博士提醒家长:最好别用“唠叨”的教育方式,早日终结“碎碎念”。平日“唠叨”的家长可以概括为几种情况:
过分关心:家长“唠叨”的本意是出于对孩子的关心。比如“吃饭不要边看电视边吃;放学了不要在学校逗留,早些回来”等等。这类家长事实上把孩子当成了永远长不大的小不点,对孩子事事不放心,不敢放手让他独立做事。
过分干涉:有的孩子性格活泼,顽皮贪玩,父母认为,这样的孩子必须需要人催促,像皮球一样,踢一下才会动一下。比如“该做作业啦!”“到睡觉时间了,该上床啦!”等等。然而这类家长使用的管教方式太过简单粗暴,难以从本质上解决问题,只会让孩子对自己越来越反感。
过分期待:有些家长对于批评自己孩子的词是“张口即来”。比如“就你这样爱看电视,以后能有什么出息。”等等。一般来说,这类“唠叨”和个人的性格有关,这类家长批评自己的孩子其实更多是一种自言自语,他们未想过这种与孩子交流的方式会产生怎样的结果。
过分影响:有些家长当遇到工作上的压力或生活中的不愉快时,就很容易变成一个唠叨孩子的家长。其实这是对自己不良情绪的一种无意识的转移。比如,“你怎么还出去玩?别吵了!快去一边写作业!”等等,平时本来允许孩子做的事情,突然就变成孩子的不对了。这会让孩子不知所措。
对策:学会自我控制,有效沟通
万国斌认为,唠叨实际上是一种无效的沟通,喜欢唠叨的父母对这种无效性大多视而不见,持续地进入唠叨—无效—继续唠叨的循环中。怎样改变这种无效唠叨,建立有效沟通机制,万博士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父母要意识到唠叨对教育孩子没有积极作用,甚至会引起孩子的厌恶和反感。第二,尝试着停止唠叨,把责任还给孩子,由他们自己做决定,哪怕是犯一些小错误。第三,要建立有效的亲子沟通方式,找一些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同孩子聊天,倾听孩子的意见。当然也可以谈出你的不同观点,不强求孩子接受。理解孩子的感受,也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感受。第四,如果孩子真的不听话,不要停留在讲道理上,因为你讲的道理已经够多了,却没有效果,说明不能靠讲道理来解决问题,而要采取行动。要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例如到了该停止看电视的时候仍不起身离开时,父母可以直接把电视机关掉。或者他选择继续看而不离开时,可以对他说:“你要么现在关掉电视去做作业,要么就继续看电视,但是从明天开始一周之内没有电视看了。”这样的话,大多数孩子会不高兴地关掉电视去完成作业。
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要从小培养 上一篇 | 下一篇 单亲家庭的孩子能力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