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普 > 优生优育 > 亲子教育
从道德层面谴责孩子是性教育大忌
发布时间:2013-01-22      来源:
  性教育关系到人的成长,关系到家庭幸福的程度和社会文明的水平。怎样进行性教育?性教育的内容如何确定?为什么性教育在中国很难进入课堂?中国性学会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胡萍在自己10余年的性教育研究和实践中,力求探索出符合中国社会文化特征和中国儿童性心理发展的原则和方法,这种探求已经结出了有益的成果。

  困惑从何而来

  中国儿童的性教育一定要尊重中国儿童的性心理发展规律,要符合中国的文化习俗,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

  有报道称,从明年开始,美国纽约市所有公立中学近20年来首次将性教育课列为必修课。该课程的最小学龄儿童为11岁,内容也令人咋舌,比如要求11岁和12岁的学生判断性行为的风险等级,包括使用安全套和法式接吻等。中国性学会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胡萍指出,这样的性教育内容可能适合美国当下的孩子,也与美国的文化相符,但肯定不符合中国文化的特点。

  为什么大众对性教育的认识大相径庭,为什么改革开放30年来性教育的试验总像走迷宫一样?归根结底,就是没有把性教育同中国文化、中国青少年的特点紧密结合起来!胡萍说,中国儿童的性教育一定要尊重中国儿童的性心理发展规律,一定要符合中国的文化习俗,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借鉴国外一些有价值的理念和方法。胡萍的这些理念也体现在她的专著《善解童贞》中。

  胡萍10年来对儿童性心理发展、儿童性健康教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实践,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她认为,性教育应该是整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只进行安全套如何使用的性教育,等于把人还原到动物层面。只进行性道德教育,就从根本上抛却了性教育的物质基础。围绕着性教育,记者与胡萍进行了对话。

  告别“船到桥头自然直”的性教育

  性文化可以是多元的,但是多元的性文化有法律和道德的双重约束。性教育首先要思考“性”是什么,然后再来思考“性”的教育是什么。

  儿童的性探索几乎从出生之后就开始了。性教育关乎人的成长,关系到教育的水平、社会的文明程度。那种“船到桥头自然直”的传统意义上的性教育,靠孩子自己偷偷摸摸地摸索,造成了诸多的愚昧和荒唐事件。而随意的性教育更多的是让社会和个人重回原始时代的混乱,既不符合中国文化的特点,也不符合世界文明发展的方向。性文化可以是多元的,但是多元的性文化有法律和道德的双重约束。因此,胡萍说,性教育首先要思考“性”是什么,然后再来思考“性”的教育是什么。

  胡萍认为,从性教育的角度出发,对“性”的认知包含:“性”是性别,是生命,是爱情的第一元素,也是个人隐私。由此,我们倡导的性教育是性别的教育,包括生理性别、心理性别和性别角色的教育;是爱与生命的教育,爱护自己的性器官,懂得生命来之不易,珍惜生命;是情感和责任的教育,学习把握自己的情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尊重他人的情感;是道德与法制的教育,学习防范性伤害,学习管理好自己的“性”,使其符合社会道德和法律。

  概括来说,性教育包括性德育、性智育、性体育、性美育和性法制教育。性德育即性道德和性伦理的教育,让孩子懂得用道德和责任管理好自己的“性”;性智育即性科学知识的教育,包括性生理和卫生常识、青春期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知识、生育知识、预防性病等知识的教育;性体育即形体健美的教育;性美育包括自然美(健康美)、语言美(不说下流话)、行为美、服饰美(符合身份与环境的服饰)等;性法制的教育包括尊重自己和他人身体隐私,预防性侵害,与性相关的法律知识教育等。

  对于6-13岁的孩子来说,性教育的最好方法是根据儿童性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让孩子在性健康教育中学会爱,学会尊重,学会保护自己,这也是性教育的目的。

  性科学知识是性教育的基础

  父母自身对性的态度比语言更能影响孩子,父母要传递给孩子社会主流的性价值观,不要强化对同性恋等性少数观念的认知。

  胡萍明确地说,教育是父母、学校和社会共同的责任,性教育也不例外。

  我国中小学的性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学校性教育可以等待,但孩子的成长不能等待,父母需要担起这个重任。父母科学、正面地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观念和方法,从中国的文化传统角度来讲并没有传承。我们小时候问父母“我从哪里来”的问题时,要么被父母呵斥一通,要么被欺骗。现在我们做了父母,意识到这样做对孩子的心理有伤害,但又不知道如何回答,这就需要父母不断学习。

  首先,父母要了解孩子性心理的发展规律。当父母看到孩子的性活动时,要明白这是孩子在发展自己的性感觉。父母要懂得在尊重孩子性发展的同时,将符合社会规范的性规则告诉孩子。从道德层面谴责、辱骂孩子是性教育的大忌。正确的做法是:告诉孩子这是自己的私密行为,不可以在有人的地方进行。这样的做法会让孩子懂得性行为的界限,对性有“健康的羞耻心”。“知行知止,知荣知耻”是性教育要达到的基本规范。

  胡萍担忧地告诉记者,对孩子青春期两性交往的教育,如果父母和学校不教育,孩子就会从网络、色情书刊、色情视频中了解性活动的知识,而性的道德、法制、责任、自我保护的知识和方法却没有人告知孩子,这就会让他们以为爱情就是上床,就是性。

  一些父母和老师对青春期孩子的交往过于紧张,却又不懂得青春期孩子的性心理发展规律,一味阻碍孩子与异性的情感交流,不帮助孩子知晓如何与异性交往、如何保持交往的底线。父母和老师错误的干预对孩子的成长起了阻碍作用,有的甚至造成了终生伤害。如果父母和学校因为种种原因放弃了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受害的不仅仅是孩子,也有家庭和社会。现在出现的相当多的青少年性犯罪、早期性行为、少女怀孕堕胎、艾滋病流行等,都是性教育缺失导致的。

  胡萍说,父母自身对性的态度比语言更能影响孩子,父母要传递给孩子社会主流的性价值观,比如尊重异性、保护隐私、热爱父母、珍惜生命;不要强化对同性恋等性少数观念的认知。性科学知识是性教育的基础,要将之提升到人文教育的高度。比如,讲解“生殖器官”的同时,应让孩子对创造生命的器官尊重、崇敬,使性知识升华。而且,讲解性知识时,要以解决当下孩子的疑惑为原则,不要超越孩子的理解能力。

  度的把握是性教育的关键

  性教育忌讳走向性自由和性愚昧,既要从儿童成长的总体上把握度,也应从个体方面把握分寸,在性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孩子进行人文提升。

  性教育度的把握从某种角度来说关系到性教育的成败。据胡萍介绍,一个小学四年级叫“小美”的女生跟妈妈出国旅游。妈妈不在房间时,她无意中打开了电视的成人频道,看了色情电影。回到学校后,她就和同宿舍的女生玩“妓女游戏”。

  小美看了色情电影后,性心理提前进入青春期性心理才具有的探索——对两性活动的主动探索,导致小美的性潜伏期提前结束。性心理发展提前进入青春期的发展轨迹,这就是提前唤醒。提前唤醒超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就是性心理早熟的表现,任何原因出现的性心理早熟都会加大对儿童性教育的难度。

  还有一个案例。一个9岁男孩的性活动依然保持着4岁之前“自我中心”的特征,缺乏对性活动的控制,随意暴露身体,这就是性心理和性伦理道德发展滞后带来的“晚熟”。性心理“晚熟”导致了儿童控制性冲动能力的缺失,将使孩子青春期的性心理发展出现障碍。

  这两个案例说明掌握性教育的度极其重要。家长、教师认识并把握儿童性心理和生理发展的规律极其重要。

  一般说来,儿童在6-7岁以后进入性发展的潜伏期,在青春期到来时结束。在潜伏期,儿童抑制性活动的精神力量逐渐发展起来,这些精神力量使儿童开始控制自己幼年时期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活动,希望自己的性活动能够走向人类文明的方式,符合社会的道德期望。潜伏期的性教育目的在于帮助儿童修正或者摒弃幼儿时期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活动方式,为青春期的性心理发展作准备。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前,父母要与孩子针对身体即将发生的一些变化进行交流,以缓解身体突如其来的变化所带来的压力。而父母与孩子的交流过程也是将自己的性价值观传递给孩子的过程。

  胡萍一再强调,在性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孩子进行人文提升,这才是性教育的价值所在。性教育不能仅停留在对生理知识的讲解上,这些生理知识孩子完全可以自己看书或上网就弄明白,父母和教师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构建健康的性观念和性心理以及给予孩子人文的教育。性教育的科学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性知识的科学,二是符合儿童和青少年性心理发展的规律,两者缺一不可。

分享到:

6-13岁孩子的性发展与性教育  上一篇 | 下一篇  性教育简单“拔苗”对孩子身心无益

 
提交评论
junjian99.com  关注白领健康  专注疑难杂症
关于君健网和医学 - 网络营销中心 - 网站导航 - 招聘信息 - 联系方式 - 隐私权政策
©2005-2015   君健网    湘ICP备130093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