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一件事,是快乐还是痛苦,取决于我们的心态,也取决于我们的预期。假如你想考北大、清华,这非常好,但你要知道,如果以你的实力考北大、清华的可能性只有1%,心理上就要提前给“预期”减负,考不上的时候,就不会过分沮丧。
有的家长或者考生可能会这样认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啊!但我认为:理想不是梦想,理想要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才会成为成长的动力,即使到了实现理想的最后一步,也需要对自己的现实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帮助考生克服焦虑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焦虑的多数是学习好的学生,特别是那些好学校的实验班的学生。这个现象就像体育比赛,观众寄予厚望的是那些种子选手,而有的种子选手却往往出现失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在小型比赛中获得冠军以后,再面临大赛时,他们承担更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只想着保住之前的荣誉,只想着“我不能失误,否则,我就不是冠军了,否则,我会让人们失望的,否则……”,这些想法有很大的“破坏力”。所以,教练在平时和赛前对选手总是说:“放下包袱,忘记名次。”
有个重点高中的学生,够保送资格,但他放弃了,他觉得保送的学校不是自己理想的学校。以他的学习成绩,只要正常发挥,他有可能考上更好的大学。他一直是这样想的。到了高考前一天,他出现莫名的拉肚子和低烧症状,这很可能是长期焦虑积聚而出现的症状。带着这样的状态,或者说带着这样的长期积聚的焦虑,他上阵了。结果,他的成绩没有达到他理想的学校的分数线,连他被保送的学校的分数线都不够。
举这个个案,并不是要证明不该放弃保送,而是要分析这种失常发挥。这个考生对自己有很高的预期,而放弃保送更加固了他的预期,加固的预期经一段时间发酵,就成了严重的心理包袱。
考生和家长,要提前正视自己的理想,提前调整自己的预期,提前抛开成绩和名次的束缚,提前保持轻松的心理。
家长别给孩子制造焦虑
家长挂在嘴上的总是“孩子,别紧张”,但却不管用。与此同时,家长却有以下表现:
1.反复跟孩子强调“一考定终身”。
2.总是热心询问孩子的成绩。
3.为孩子的成绩不理想而着急、伤心。
4.为孩子的高考倒计时。
以上表现,仿佛在说:“孩子,我很紧张。”于是,孩子就更紧张、更焦虑。
家长该干什么干什么,不要过度关注孩子。有一个妈妈带孩子来做心理疏导,妈妈说孩子最近情绪不稳定,精力无法集中。我发现妈妈说话的样子歇斯底里、语速极快,我听着心都跟着揪起来。很显然,孩子的状态不好让妈妈很着急,而妈妈的反应就像回音壁,非但没有帮助孩子缓解焦虑,反而又把更多的焦虑反馈给孩子。所以,家长也要有承载压力的能力。
孩子除了从家长身上获得焦虑,还从同学那里获得焦虑。
帮助考生克服焦虑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都说,看着同桌做题很快,自己就很急,越急脑子越不转;每周都有测验,每次测验后的名次都会影响心态。
我让孩子把每次测验只看做发现问题的过程,是为了更好地超越自己,而不是为了和同学比,要忘掉名次,你没有对手,你只需全身心地投入去展示自己。
家长的情绪不要影响孩子
有个前来咨询的女孩,最近半年,每到班里考试前就学不进去,注意力不能集中,晚上睡不着觉,这种情况越来越厉害。
原来,女孩的父母都是工人,因为赶上“文革”没有上大学,又赶上“下岗”,于是父母就把自己没能实现的愿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从小要求很严,要求孩子考上个好大学。这孩子是个非常懂事、听话的“乖乖女”,把父母的心愿承担下来,学习非常努力刻苦。在初中的时候成绩还可以,在班上排名前几名,上高中的时候有几个同学超过她,她就拼命延长学习时间,近半年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后来就出现精神症状。
我在对学生情绪问题的研究中发现,在有情绪困扰的学生中,一半学生的家长也有情绪问题。这些情绪问题主要有焦躁、冲动、抑郁。所以,家长对孩子的影响非常深远,以致影响终身。
还有一个令人深思的个案。一个高三男孩,成绩优异,但高考时却发挥失常,他决定复读,没想到第二年又没有如愿。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内心很不愿离开妈妈。因为父母离婚后,妈妈单独抚养孩子,可以说含辛茹苦。初中时,妈妈为了照顾孩子,在学校附近租房子,而自己骑自行车跑很远的路上班;上高中后孩子住校,每周孩子回来后再返校时,妈妈总是依依不舍,甚至眼泪汪汪,真可谓母子情深。懂事的孩子感受到妈妈的孤独,担心要是离开妈妈去外地上大学,妈妈会很可怜。这种感情也会影响高考。
所以,有个很简单的道理就是:要想孩子好,家长就先自己做得好!家长要有自己的理想,不要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家长要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朋友、自己的爱好兴趣,不要离不开自己的孩子。
共情对我们有什么用处呢? 上一篇 | 下一篇 记得快,忘得也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