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普 > 心理健康 > 心理诊所
室友相煎 琐事分歧 挑战心理健康
发布时间:2013-07-30 03:43     来源:君健网

  震惊全国的复旦投毒案,居然缘起于“生活琐事”?!一时间,舆论再次哗然。那些几乎曾发生在每个宿舍的小矛盾、小分歧、小意见,真的断送了两条原本年轻而优秀的生命!“感谢室友不杀之恩”——或许不仅仅是网络上的玩笑,多少带着庆幸和反思。那么,生活琐事真有这样大的杀伤力吗?要知道,“琐事”不只在校园宿舍,也在家、在单位,在与你近距离、长时间接触的每个圈子中。我们该怎样与人相处?怎样面对自己和身边人的负面情绪?记者专访了对高学历人群心理和青少年心理皆有专门研究、中科院心理所“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团队的陈祉妍教授。

  核心提示:

  ◎有些事对某人产生了应激,可能对另一方并不算回事。

  ◎不会表达和疏解负面情绪,久之形成习惯性压抑状态,要么强烈不当地爆发,要么自己崩溃。

  ◎人际交往中,主动理解别人、接收和体察爱与关怀、合理表达愤怒,都是重要的能力。

  记者: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生活琐事”对人的心理刺激怎么会到动杀机的地步?

  陈祉妍:这在心理学上涉及到一个应激问题。一个人在社会环境中生活,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情境变化或刺激对人产生影响,如果刺激需要人做出较大努力才能有适应性反应,或这种反应超出了人所能承受的适应能力,就会引起心理、生理平衡的失调,出现紧张反应状态,这就是应激。以前的概念更多侧重于外界环境对人的影响,但现在对应激的理解,更重视主客观的互动,我们认为应激也带有很大主观性。也就是说,同样生活在宿舍里,有些事对某人产生了应激,可能对另一方并不算回事。所以,同样的琐事会反反复复地发生,不断刺激着那个人,使他的不快、紧张、愤怒日积月累。

  那么,人何时会出现反常的行为,或者崩溃?就要看应激与人的应对能力,哪个更强;外界的压力与人内在承受力、解决程度之间的关系了。有些人更容易把生活琐事带来的不快憋在心里,轻易不会表达和宣泄出来。而这种隐忍积累了很多负面情绪,导致的结果要么是强烈而不当的爆发,要么是自己的崩溃。

  在成长期,外界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人们通常容易关注的是明显的创伤,或者说突然的、无法抵抗的急性应激。而生活琐事对人的影响属于慢性应激。研究发现,慢性应激对人的影响往往要大过突发的一次性的急性应激。比如,家庭对孩子的长期忽视和冷落、情绪虐待,可能比一次地震灾害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大。这是因为长久且不断积累的负面情绪对人的心理,尤其是性格成长伤害很大。

  记者:可造成心理伤害的忽视、冷落和情绪虐待具体指哪些行为?

  陈祉妍:这里的忽视一般指比较极端的情况,比如家长长期沉迷于不良嗜好,无心给予孩子基本的生活照料,丢给小孩一些钱,让比较小的孩子自己去找饭吃;衣服脏了,也没人给换洗等严重影响躯体生活的问题。也有因家长自己患有精神疾病,无力照看孩子的。伴随着躯体上的忽视,情感的忽视也必然存在。但更普遍的是没那么极端,后果也显得不太严重的忽视——比如认为小孩的想法是无意义的,不用理会他们的观点和态度,任何事必须永远按我的意愿行事——这是家长认识上的问题,对孩子不一定致病,但会导致很多孩子在情绪调节方面发展不太好。成年人中的情绪虐待,有俗称的“冷暴力”,比如夫妻间长期不理不睬。但更常见的问题可能是无效沟通带来的情感伤害——既没有表达出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又伴随着很多指责、联想。

  记者:出事后,总有很多关于青少年该怎样适应集体生活规则的讨论。但我在您一篇文章中注意到“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指出,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过早、过多地受到外在压力的限制,他就没有多少空间去发现自己的真实感受,而是要努力学会适应外在要求。”一些心理学家强调,过于注重适应各种外在的要求,会严重损害人的心理健康。那么,青年人该怎样从心理上调整自己,才能融入大学校园、工作岗位,甚至是婚姻家庭呢?

  陈祉妍:如何让孩子在合适的时机面对新的挑战,这是一个始终贯穿在养育过程中的难题。你对孩子的过度保护,等于不给他成长的机会,使他变得对自己没有信心,时常会感到自卑。但过多、过早地给他们要求和压力,他们会感到难以适应,不断失败,也会造成不自信。而且,每个个体发育发展又不一样。所以说,给孩子适时适当的约束、要求,是非常难把握的。能给大家提示的是,调控情绪的能力与身体发育、认知能力、智力水平的发展是不完全同步的,不能片面地指责“都这么大了,还这么幼稚”之类的。

  具体到人际交往上,理解别人的能力很重要。追女孩子,得知道女孩喜欢什么;要融入一个环境也应该主动地了解和关心别人各方面的需求,不能总是被动地等着别人来问我,关心我。其次,接收和体察爱与关怀,也是一种能力。有人虽然表现出开朗、主动,但内心中并没有什么幸福感,也很难感受到被关心,这样的人往往也不太会表达和疏解自己的负面情绪,久而久之形成习惯性的压抑状态。人际交往是成长中积累的多种能力,从小到大欠缺得越多,可能越难与导师、室友、同事建立和谐的关系,需要调整和适应新环境的时间也越长。所以,我们一直想在高校课程里设置包括人际交往能力、情绪调节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在内的心理技能课,让心理学知识能在实际生活中对人的成长有帮助。

  记者:独生子女环境和网络人际,往往是出现问题后舆论归罪的方向,您认为这些外界因素对人的心理影响有多大?

  陈祉妍:现在青少年出现的多种现象,我不想简单归于独生子女问题,还有很多独生子女也成长得很好啊。如果过度依赖人机交流,确实会有问题。因为,电脑和各种Pad虽然“智商”很高,但没有情感。网络人际也不利于培养理解他人的能力,因为你看不到对方的表情、肢体语言、感受不到语气,而这些非语言信息在人际交往中,往往比语言本身传达的信息还重要。“心口不一”、“言不由衷”都是非语言信息传达出来的。

  其实,更值得关注的是在青少年教育中心理学纳入得不够,包括心理健康工作人才的数量、专业水平都不足以满足需求,这又与心理健康实践工作获得的重视不足和投入不足有关。相比之下,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较好一些;相对于中小学来说,大学的心理教育和辅导是较好的。有心理学家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分析,有心理学工作者的高校里,高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逐年变好,但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却没变好,青少年则反而更差了。其实,现在大家看到发生在大学校园中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在其成长中的积累,只不过在大学阶段爆发。

  记者:国外这方面的例子也不少,那么是天生的精神缺陷,还是什么原因,使这些年轻人如此冷血,漠视生命?

  陈祉妍:天生缺陷会与遗传有关,但遗传对人的影响没那么大,只有精神分裂这种疾病在遗传上表现比较突出。产伤、新生儿窒息会对心理健康有一定影响,但现在这些问题随着技术水平提高,越来越少了。心理健康问题很难从大脑的先天结构上找到证据,但患者的大脑功能可能产生变化,比如活跃的脑区与别人不同,这些可以经过后期的心理治疗等手段得到一定的改善。

  不过,人性格的天生倾向会与环境产生相互作用。比如,爱哭的幼儿,就更容易处在一种焦躁不安的环境中。因为,他哭闹时很难安抚,父母可能会不容易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所以,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不仅是青少年的事,成年人也一样需要。

  记者:在哪些情绪下,人最容易产生冲动,无法理智地控制住自己,做出极端之举?

  陈祉妍:一种是攻击类的行为容易激起别人的愤怒,例如两人打架、对骂,是属于双方相互攻击。另一种是对对方自尊的伤害,例如忽视别人的存在、看不起别人。这两者也有重叠,比如辱骂、讽刺就是两者兼而有之。人与人之间的情绪互动,非常复杂,不见得完全是由眼前对方的做法决定的。人的心理很健康时,对外界的看法与现实是吻合的。患有轻度到中度的心理疾病时,他的感受会与现实有偏差,但有时自己会反思,可以调整一些偏差。偏见几乎人人都会有,但健康人是可以自我调整的。而心理问题非常严重的,很可能会坚定地认为别人就是对自己不好,无论你做什么,都会让他反感、愤怒。

  记者:无论学生还是成年人,在学业、就业、婚恋等问题上总会遇到压力和各种不如意,甚至是打击,我们应该怎样平复自己的坏情绪?

  陈祉妍:人需要学会表达愤怒。愤怒,在心理学上是一种适应性情绪。它在某些情况下,能给人一种改变现实的力量。健康人对愤怒的合理表达有时体现为一种期望。比如夫妇俩吵架,有时能解决问题,因为通过表达,让对方理解彼此所想所需。但是,如果过度压抑不满和愤怒,要么自己会生病,要么就是蓄积久了,爆发得过于激烈。而激烈的愤怒情绪并不利于别人接受,也不会给局面带来好转。

  心理上也存在“病毒”,但如果能及时意识到,就能在好的书籍指导下完成心理自助,并得到改善。现在,国际上有一种潮流,就是把心理专业的自我调节方法变成网络程序,供大家及时完成自我疏导。当然,太严重的心理问题就需要专家的治疗了。

  记者:看到您去年与人合作的文章《青少年的睡眠质量与负性生活事件、人格的关系》,睡眠会对行为有那么大影响吗?

  陈祉妍:不能忽略生理状态对我们的影响。睡眠对情绪的影响是有很充分的研究证据。比如,睡眠不好,认知能力就会下降;睡眠欠缺,心情就会烦躁、低落。人在情绪不稳定,认知下降的情况下,就有可能出现不良行为。

  记者:我们知道,主观抑郁、焦虑,与抑郁症和焦虑症等疾病还是有较大区别的。那么当主观感觉抑郁、纠结的时候,就应该想办法调整吗?有哪些比较有效的自我调节法呢?

  陈祉妍:主观上有不良感受就应该尽早寻求帮助。但很多人容易把去看心理医生,界定为“我有病”,而产生各种顾虑。事实上,能主动去寻求心理干预,正说明你有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有改善自己生活质量的愿望。当子女教育让人头疼,或者在求职、恋爱上不顺利时,人们都可以去找心理医生谈一谈。主动读一些比较好的心理辅导类的书,是自我调节的有效办法,我们在讲课时也经常会推荐好书给学生。

分享到:

恶性伤人案频发的背后  上一篇 | 下一篇  学生忙“整容”心理问题多

评论 
验证码  
提交
junjian99.com  关注白领健康  专注疑难杂症
关于君健网和医学 - 网络营销中心 - 网站导航 - 招聘信息 - 联系方式 - 隐私权政策
©2005-2015   君健网    湘ICP备130093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