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普 > 心理健康 > 心灵探秘
宅,让心理退化
发布时间:2013-07-01 11:44     来源:君健网

  现今,即便“宅”在家里,油盐酱醋也能网购到家,一台电脑让你尽知天下事。近日,《人民日报》一篇题为《“宅”,难有“大千世界”》的文章,传神地刻画出“宅族”的状态:“两人路遇街头争吵,一人驻足围观,另一人劝阻:有什么好看的,回家上微博看呗。”

  “宅”这一亚文化起源于日本,指那些喜欢待在家里,沉迷于个人爱好,与社会脱节的年轻人。英国广播公司曾报道称,英国18-30岁的年轻人中,约四成是“宅族”。中国“宅族”也很庞大,一项调查显示,七成受访者认为自己很“宅”,22.4%的人最长一周“宅”在家,除了吃饭就是对着电脑。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王建新曾指出,乐于闭门研究音响、手机的中年“宅族”不少见。天津一项调查显示,近四成六旬以上老人不常出门。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林春介绍,“宅族”有4种典型心理成因。

  1.性格内向。内向者敏感、自卑,虚拟的网络使他们不必担心被拒绝,反而能更轻松地与人交流;他们希望与人建立深层次的人际关系,满足情感需求,建立归属感。

  2.社交技能不足。有人从小没能培养起完善的社交技能,或在成长中有过社交失败的经历,并对社交产生焦虑甚至恐惧心理,宁愿在家守着自己的一片小天地。

  3.内心迷茫。有些年轻人没目标,觉得与其在外独自拼搏,还不如在家习惯性地接受父母的照顾。有人年近不惑却一事无成,心生倦怠,感觉自卑、渺小,不愿见人。有些与儿女分离的老人,又因退休失去原有的社会支持系统,产生心理退缩。

  4.压力太大。工作忙、压力大的人没精力交往,并会通过减少社交来自我保护。有时甚至同事间都懒得面谈,而用网络交流,这让不少人不知道什么是真实的沟通,也忘记了该如何与人亲近、相处,难以建立内心和谐所必需的亲密关系。

  看外面的世界久了,人们需要内观自己。短期“宅”在家里,给心灵一个安全的“房间”,能很好地自我反省,调整身心,平复不良情绪。然而,林春介绍,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其生存发展在相当程度上是以与他人的合作和交往为前提的。久“宅”者会丧失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力与思考力钝化,导致身心俱损。一项调查显示,“宅”生活让35%的人失去社交机会,并影响工作;使近两成人性格自闭,害怕与人接触。《韩国日报》2009年报道称,该国约10万名“宅族”青年无法适应社会交往,存在自闭倾向。还有多项心理学研究发现,“宅族”难以从虚拟空间回归社会现实,长此以往会导致思想偏离真实社会,养成消极的思维模式和不良人格特征,甚至引发抑郁情绪或抑郁症。

  美国作家布鲁姆在《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中提醒“宅族”:笛卡尔在系统提出激进的怀疑观点前,心里装着一个大千世界。因此,键对键代替不了面对面,只有当面交谈,才能真切感受到对方一颦一笑背后的喜怒哀乐。要想走出“宅”生活,林春建议,首先要保持好的生活习惯,不能想睡就睡,想起才起,以免生物钟紊乱。其次要与社会保持互动,给自己一些时间接触外界,比如会会知心朋友,一起分享酸甜苦辣;出去走走,或许人行道上相遇时的一个微笑,都能让你爱上外面的世界。最后,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种自我成长的力量,对外界的天空拥有各种期待,因此,找到生活目标,才不会安于“宅”在家里。

分享到:

治懒惰的秘方  上一篇 | 下一篇  别忽视身边人的苦难

评论 
验证码  
提交
junjian99.com  关注白领健康  专注疑难杂症
关于君健网和医学 - 网络营销中心 - 网站导航 - 招聘信息 - 联系方式 - 隐私权政策
©2005-2015   君健网    湘ICP备130093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