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普 > 心理健康 > 心灵探秘
心理专家解释学生情绪失控杀人心理缺陷不容忽视
发布时间:2013-04-23 03:52     来源:君健网

  为何一位大学生,会因小事而情绪失控,挥刀捅死同学?

  犯罪心理学认为,“应激性犯罪”的成因,主要是受外界刺激和内心心理缺陷而促成的。

  何样的心理缺陷,会让其如此“小刺激,大反应”?这和“挫折教育”的缺失,有无关系?

  采访专家:南京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 张纯

 

   1、应激状态下瞬间犯罪了

  个案1:16日21时许,蒋某自习归来,未带宿舍钥匙便敲门求助,正在打游戏的袁某本想过一会开门,听到蒋某的不文明骂声后,便不予理睬。蒋某 以为宿舍没人,取钥匙回来,进宿舍后发现袁某在内,遂生气发生争吵,厮打中,蒋某用手扣住了较瘦弱的袁某的头,袁某拿起水果刀吓唬蒋某,蒋某不理,袁某情 绪失控,当下挥刀怒捅,致蒋某失血过多而死亡。

  袁某的同学说他,无论是性格还是人品都很好,平时和同学相处十分融洽。

  个案2:成都的一个路口,33岁的农民工小李与素不相识的一位女子发生了口角。吵骂越来越激烈,小李大怒动手,活活打死了那位女子。

  大家本以为小李是“当地一霸”,结果发现:他在当地的口碑极好,忠厚、老实,孝敬父母,从不与人争吵。他的杀人,让父母和邻居都感到不可思议。

  个案3:2009年6月23日下午5点多,南京某中学13岁的小蔡同学和小李同学在自行车棚里闹起了矛盾。小李同学因个子矮小,一时情急,用随身携带的“一把很短的水果刀”刺向了蔡同学,致其身亡。

  因行为人“失常和失控”而发生的案子,被犯罪心理学称为“偶发性的应激犯罪”,属于情绪性动机(又称感情冲动型犯罪)犯罪中的一种。

  其特点是——

  应激:

  行为人在应激状态下(受到出乎意料的挫折或打击,如个案1袁某的头被死死摁住),让其极为愤怒、惊恐和无助,蓄积了极为巨大的负面情绪。

  爆发:

  犯罪人为摆脱这种应激状态,情绪强烈地爆发了,因情绪极为亢奋,出手力量很大,结果十分惨重。

  如,个案1袁某因瘦小被死死摁住,个案3小李同学也是因瘦小在打架中处于下风,但他们却竟都是一刀致人死命。

  后悔:

  “偶发性应激犯罪人”又称“瞬间犯罪人”。

  “瞬间犯罪人” 情绪性犯罪的过程,是情绪释放的过程。因其平时并不想侵害他人或社会,因此,待情绪平静下来后,立刻痛悔不已。

  如,“随后,袁某也吓坏了,赶紧叫来同学,并拨打了120。在送校医院治疗未果之后,眼见蒋某伤势严重,袁某再次拨打了报警电话,并协助将蒋某送往同仁医院。”

  2、应激状态下大脑一片空白

  为何平时忠厚、老实,从不与人争吵的人,在应激状态下会出手杀人?

  犯罪心理学认为有其生物学的基础。

  科学家发现,面对应激事件时,人脑会立刻评估当前刺激,并与过去经验进行比较,一系列应激激素(皮质类固醇激素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种)随之释放; 同时,大脑的边缘系统会与皮质类固醇激素协调行动,调节下丘脑室旁核的活动,并对情绪施加影响;面对压力,杏仁核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也会导致相应的情绪变 化,帮助我们远离应激产生的有害情绪。

  但是,如果其应激事件激发的强烈情绪,超出了其“情绪调节系统”所能承受的阈值,就会让其调解失灵。

  研究发现,人在受到外界突发的强烈刺激时,产生情绪上的激烈冲动,失控的情绪造成机体活动受到严重障碍,致使大脑一片空白。如果刺激超过了所能 承受的阈线,失控情绪过于强烈,大脑思维难以恢复,令其思维狭窄,自控能力减弱,理智分析受到抑制,情绪就暂时性地处于失控状态。

  应激性犯罪,因是情绪失控性地爆发,因此,一般是手段简单,方式直接,以杀、打的方式,不计后果地,一了百了地,十分冲动地发泄自己的情绪。

   3、心理缺陷导致小刺激大反应

  调查发现,应激性犯罪行为人大都在个性心理上存在很大的缺陷。

  这类人的意志品质薄弱,抗挫折能力较差,面对困难时,不积极寻求出路,而是一味怨天尤人,悲观失望,习惯性地将困难扩大化。

  据知,个案2中的农民工小李的家境比较差,他曾经为做生意赔上了所有修车的收入。之后,当生活刚有起色时,6岁的儿子与老母亲又都患上了重病,医药费耗尽了大部分收入,儿子和老母亲的病成了小李沉重的负担。那段时间,他总是情绪不高,下班回家就关在屋里一个人看电视。

 

  犯罪心理学中有个“挫折攻击”理论,其理论认为:如果经受挫折,往往反应特别敏感、强烈。挫折是导致攻击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

  农民工小李在路口的“小刺激,大反应”,应该和他生活中严重受挫,密切相关!

  犯罪心理学中还有个“自卑与补偿”的理论,其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可因自己身体状况、家庭出身、生活条件、工作性质等产生自卑心理。如果有“偏激狭隘的认识水平”或“消极的情绪品质”,很可能会将其“自卑心理”放大。

  心理学还认为:有自卑心理的人,常寻求自卑的补偿方式。如,有的人会以自负的形式掩饰自卑等。当他们以冲动、好斗来作为补偿的方式时,其行为就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

  案例1中的袁某,个案3中的小李同学,均是因为比较瘦弱,情急之下,挥刀捅人的。

  3个个案,均是“小刺激大反应”的应激模式。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强势的低调,弱势的高调”。心理弱势的一方,往往会因为生活中缺少安全感,更容易“被激发”出大的反应。

  “小刺激大反应”应激模式,偏离了社会常模,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4 挫折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如何预防应激性犯罪?重视“挫折教育”,提升“抗挫能力”!

  从生理学的角度讲,抗压阈值高的人,大脑情绪调节系统的功能强,面对应激事件,大脑空白了,但能很快恢复理智。

   如何进行挫折教育?

  从小分四个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

  第一阶段:培养孩子的信任感。

  适用年龄:0~1岁,低幼阶段。

  孩子的挫折教育在出生后就应该开始。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家长格外的照顾与养育,让孩子对家人及环境产生信任感,进而产生安全感。

  第二阶段: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适用年龄:1~3岁,幼儿阶段。

  当孩子可以站立、行走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让他自己独立去完成,不要总是抱着或者帮他迈步等。孩子动作发展的同时,也是心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孩子稍大后,可以让他试着料理自己的生活,在自理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并迁移到以后的生活和交往中去。

  第三阶段:培养孩子心理的独立性。

  适用年龄:3~5岁,幼儿园阶段。

  只要是孩子有兴趣的事情就鼓励他独立去做。

  第四阶段: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适用年龄:5~6岁,学前阶段。

  培养他的求知欲,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少孩子总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这就是他在思考问题的表现,此时,家长应该耐心解答,即使是自己回答不出来的问题,也不要怕丢面子,可以和孩子一起查阅书籍、进行试验来探讨。

  心理学发现:那些童年时期父子关系良好的男性,应对当前日常生活中的压力事件时,比较不易情绪化;双亲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使得孩子具备更多处理人际关系的经验和技能,这一优点,会从童年一直延续至成年时期。

  心理学研究表明:抗挫折能力强的人,也就是心理调节能力强的人。

  个案2中的小李的妻子说:“他不会释放自己,什么事都压在心里,不会自我调节,他下班回家很少与家人交流,回家表情不高兴就说明他今天生意不好,于是就关在屋里一个人看电视!”

  个案2 中的小李是位不善于心理调节的人,将生活中遇挫产生的负面情绪压在心里,这样的人,一旦遇到了外界给予的“导火索”——应激事件(小李遇到的是吵架这么点的小事),多年累积的负面情绪便会如火药筒一样“爆炸”了。

  朋友,要学会疏解不良情绪哦;如果自己无法疏解,就要学会寻求社会支持系统(亲人、朋友、同事等)的支持;如果还是解决不了,则需要接受专业的帮助了!

分享到:

蓝色可以减轻压力增强自信心  上一篇 | 下一篇  心理自救互救宣传手册 地震后如何...

评论 
验证码  
提交
junjian99.com  关注白领健康  专注疑难杂症
关于君健网和医学 - 网络营销中心 - 网站导航 - 招聘信息 - 联系方式 - 隐私权政策
©2005-2015   君健网    湘ICP备130093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