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恋5年的男友,在举行婚礼前半个月,与突然浮出水面的暧昧情人情归天涯……看着婚房发呆的爱娇却没有大哭大闹,反而对赶来安慰的妈妈说:“这样最好了!其实不结婚,我感到解脱。我早就知道自己不够靓丽,肯定会有其他女人来抢他。我预言得很准呢,与其将来长痛,不如现在短痛。我现在不知道有多开心……”
心理健康的个体,精神状态应该有足够自知力,即内心体验要与外界环境刺激一致:人逢喜事,眉开眼笑;遭遇不幸,悲伤落泪。但爱娇经历婚变后,反而冷静分析自己从中得到何种益处,这其实是潜意识中心理防御机制的否定机制在作怪。她启动自我欺骗,降低自己的愤怒情绪,从而保持必要的心理平衡——这实际上是心理防卫机制在帮她淡化生活变故带来的失望、难堪和愤怒。
心理防卫机制——否定
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
“否定”是一种比较原始而简单的防卫机制,其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譬如,小孩子闯了祸,用双手把眼睛蒙起来;人们面对绝症或死亡时,会本能的说“这不是真的”等。通过这种自我欺骗来避免现实刺激带给自己过重的伤害,使主体恢复心理平衡。
自我欺骗 别成习惯
心理学家认为“否认”(拒绝面对现实)对某些人在某些情况下是有益健康的。但同时也指出,否认并不是适用于每一种情况(如有些妇女拒绝承认她们乳房的硬块,可能是癌症的预兆而太迟去就医)。对爱娇来说也是这样,短期内自我麻痹一下,有利于提高心理承受力,更加冷静地处理问题;但若长期如此,就容易歪曲认知,回避现实来使自己心态扭曲。
一般来说,短期的“否认”指的不过几天时间,不超过两三个星期;而长期的,一般指的几个月以上,持续几年或终身。
短期的“否认”一些会给身心带来巨大压力、给情感和情绪带来强烈的负性刺激的应激事件,如心爱之人突然离世,我们的情感一时无法割舍,便会下意识地“否认”他的去世,或者换个说法,称“他走了,不在此地而已,或许在外出差,迟早会回来的”。类似的“自我欺骗”偶尔为之,可保护自我,减少现实伤害。但若一直保持这种将自我与残酷现实的隔离的做法,就是一种不健康的自我暗示,可能降低自知力,易形成各种错觉和妄想,出现一些精神障碍的症状。
因为,完全无视头脑中的想法与现实信息的巨大的落差,这种注意力高度聚焦于内部世界,必然导致注意范围下降,信息提取片面。长此以往,就会形成虚假的自我人格,最终导致自我欺骗,来麻痹脆弱的心理承受力,阻碍自我心灵成长的力量。
心灵成长是痛苦的,但每一个人都需要正视让自己感觉焦虑、抑郁、恐惧的现实刺激,开放自己的心态,提高对不良环境的耐受性。
不要当鸵鸟
沙漠中的驼鸟,遇到敌人追赶逼迫到眼前时,会把头埋于沙堆中,当做没这回事一样。但你可不要学这样只会逃避现实的鸵鸟哦。
如何改变这种心理状态?不妨做好以下几点:
1、提醒自己是成年人,不再是不用负责的小孩。对客观现实的否定并不能消除事情的负面影响,只能暂时转移个人的注意力。问题迟早要面对。
2、告诫自己适度使用“否定”。否定有时能帮助自己暂时逃出乱麻,但不能长期置身事外,尤其是重大生活事件。
3、寻求更多的社会支持。当自己感觉难以应对时,可寻求亲朋好友的帮助,避免孤军奋战后,心理崩溃而完全自闭。
相关链接:早教过于苛责 易形成自我安慰习惯
有些人喜欢使用否定这种心理机制,可能与早教有关。在1.5岁至5岁期间逐渐形成,恰好处在精神分析学派理论中儿童心理发育的“肛门期”,如果家长对儿童便溺训练过于苛责,儿童就习惯于自我安慰,“刚才已经换过裤子了,应该不太脏。”“妈妈会给我洗的”等,而成年后这种自我防御就固着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