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普 > 心理健康 > 心灵探秘
进城回乡,留守儿童的宿命
发布时间:2009-09-07 10:33     来源:君健网

  家在这里,父母在那里;身在这里,心在远方;父母成为“最亲密的陌生人”——这是“留守儿童”的写照。

  暑假结束,从外地乡村、小城镇到东莞度暑假的孩子们纷纷回家了。一个大人带好几个孩子,“一拖多”。这些天,东莞东火车站每天发送旅客量接近1.5万人次,接近春运初期的水平,回家旅客中

  过半是来过暑假的“留守儿童”(据8月27日《南方都市报》报道)。

  暑假到父母身边来,寒假等得父母归。两个月的假期生活,好不容易和父母熟络起来,时远时近的依恋心理在父母身边复了原,大人、小孩都有了人伦的慰藉。但是九月临近,天伦之乐进入了倒计时,孩子要回到故乡上学,爸妈仍要在工厂里打工攒学费,分别是必不可少的了。

  中国有一亿八千万的“留守族”,其中儿童占的比例不少。家庭残缺,父母与子女分离,这是任何民族都不能忽视的人伦底线。如此令人咋舌的数字,是社会变革过程中底层民众生存的世相。

  “留守儿童”的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户籍制度的产物,孩子只能在户籍所在地才能上正规的公立学校,在父母打工地,没有他们的课桌,除非交上不菲的赞助费或是倚身各种资源缺乏的民办学校;它还是工业化时期,乡村劳动力向城市化转移过程中的产物,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抛家弃子,在扩大社会生产的同时自身“劳动力再生产”的质量却打了不少折扣。

  “留守儿童”走的不是阳光的成长路,没有父母在身边管教,问题不少。不少的社会调查资料显示,他们容易出现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内心封闭、情感冷漠、甚至行为孤僻;生活上也照顾不周,毕竟没有父母的呵护,吃喝拉撒总有不少的将就和牵强之处;此外,最重要的教育问题因为家长监护和教导的缺失,也容易产生厌学、弃学的现象;父母的家教更是无缘亲炙,为人处世的道德准则也是七零八落。总体上来看,“留守儿童”是一个在情感、心理、教育、道德诸方面残缺不全的群体。这并不是一个有着健康肌理的社会,可以长期容忍存在的病态。

  近日,和一回乡的朋友聊天,他对乡村的所见所闻,用一句让人痛心的话来概括:农村孩子在与城市中产阶级孩子的竞争中,已经全面失败。希望这不是一句应验的谶语。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不少明眼人开出了药方:在城市建立针对农民工的廉租房,让他们在劳作的城市安家,家庭团圆,过上体面的生活;进一步开放民间办学的资源,让民办学校得到与公立学校平等竞争的机会,吸纳更多的优质师资,让孩子在父母身边上学。在工业化、城市化浪潮中,让农民、农民的孩子,享受同等的国民待遇。

分享到:

儿童抑郁症的心理疗法  上一篇 | 下一篇  治疗儿童癔症从减轻心理压力做起

评论 
验证码  
提交
junjian99.com  关注白领健康  专注疑难杂症
关于君健网和医学 - 网络营销中心 - 网站导航 - 招聘信息 - 联系方式 - 隐私权政策
©2005-2015   君健网    湘ICP备130093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