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小伟(化名)是一个因极度的暴力倾向而被学校停课的孩子。他的单亲母亲带他来到我的心理门诊,寻求帮助。
这是一个8岁的漂亮男孩,母亲是外企的高管。对于儿子的问题,她感到非常焦虑, “再这样下去,小伟会不会变成少年犯?”她很自责,认为这与自己和前夫的痛苦婚姻有关,“小伟4岁的时候,我和前夫的冲突发展到极点——我们常常彻夜吵架,前夫砸碎家里东西后摔门而出,小伟常常从梦里惊醒,看着家里一片狼藉不敢做声。后来,他就变得很喜欢打架,对别的小朋友的冒犯睚眦必报。上小学后,他越发不可管教,我简直要疯了……”
小伟坐在我面前,他的屁股在椅子上扭来扭去。显然,他不打算和我好好交谈。当我拿出一些他喜欢的篮球明星卡片进行“破冰聊天”之后,他狡黠地对我说:“我妈妈是不是说了我很多坏话……”
我同情地说:“看来你常常遇到麻烦事儿。”他点了点头。我请他列举自己遇到的“麻烦事儿”。他告诉我说,学校里有个高个子“推”他,他也推了回去,然后高个子大声叫来老师……麻烦就开始了。
在小伟的描述中,所有的打架事件都是别人挑衅。根据他的叙述,我推测:小伟在领会其他孩子的手势和身体语言方面可能存在障碍——将“游戏式的推搡”错误理解为别人的挑衅,且小伟没有学会用“语言观念”来处理自己愤怒的情绪,而是喜欢用“身体的运动系统”去改变自己不喜欢的东西。
小伟的母亲告诉我,小伟的父亲是个木讷少言的人,常常是毫无征兆地爆发情绪。小伟3岁大时,有一天在地上开玩具车,见父亲的腿挡住了车子就在父亲腿上掐了一把。结果,父亲毫无警告就把他摁在地板上暴打了一顿。
这段描述让我意识到小伟的症结所在。一般的孩子,在攻击别人的时候,总会提前发出讯号,如皱眉头、语言警告、握紧拳头等。然而小伟沿袭了父亲的方式,“跳过语言暗示,直接用肢体暴力解决问题”。
听我分析后,小伟的母亲松了一口气。至少,她意识到儿子并非自己想象得那么糟糕。
诊疗
一般来说,极具攻击性的孩子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深深的恐惧感和孤独感。对小伟来说,这种恐惧与他小时候父母关系的紧张等有关系。缺乏足够的陪伴与监护,让小伟感到恐惧和脆弱。于是,我建议小伟母亲,每天晚饭后拿出20分钟来陪伴小伟。这个“陪伴”不是看着他做作业或是唠叨说教,而是饶有兴趣地陪他做他喜欢的事情,如陪着他在后院投篮,听他聊自己最喜欢的NBA明星……一段时间之后,小伟更信任她,他们就可以进行更深入的聊天了。
我还提出让小伟多些时间和父亲在一起。一开始她非常反对,试了几次之后,才同意了我的建议。每次和爸爸玩一天,小伟都会意气风发,回家后认真写作业。随着安全感和被呵护的满足感得到满足,小伟的攻击行为少了起来。只有无条件的爱和接纳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孩子。
同时,为了帮助小伟更好地学会处理愤怒情绪,帮助他挖个“发泄愤怒的地洞”,是非常必要的。挖这个洞,是要让小伟“学会谈论别人和自己的愤怒”。
我用“虚拟游戏”的方法帮助小伟描述愤怒的感觉。一个假扮成张三(常常和小伟打架的同学化名)的魔鬼要去攻击“地球卫士”。当我们进入这个假想的情景时,我问小伟:“这个地球卫士是怎么想的?”
“他很害怕。”
“为什么呢?”
小伟说:“他必须抓住魔鬼,否则每一个人都会嘲笑他。”
……
这种训练可以帮助小伟在游戏中将“感受”提升为“观念”,并且构建起连接“情绪”和“语言”的桥梁。在此基础上,小伟逐渐学会在脑海中勾画出自己的感受,然后逐渐变得理性。比如同样是愤怒,当小伟说“我要气疯了”的时候,他就推迟了“出手反击”的时间。
“挖地洞”并非给孩子提供发泄情绪的“速成办法”,更是要给孩子提供认知问题的多种角度。当小伟发现在暴力之外,还有其他方式来讨回公道,他变得很兴奋。
我们还实地带小伟去“调查”了一番。当小伟觉得刘五(化名)举起手臂的动作是挑衅时,刘五却说:“我只是胳膊肘有点痒痒。”经过多次这种“求证”后,小伟开始意识到自己对挑衅的理解或许是偏激的。
小伟的改变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申请到“留校察看”的机会之后,小伟非常珍惜。在学校老师的帮助下,他逐渐恢复了一个小学生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状态。
有趣的是,班级老师看到小伟的转变之后,让他担任起了“班级维和”的角色。他会告诉那些脾气暴躁的同学,如何学习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立场,还教这些“暴力儿童”学习用多种途径表达自己的需求,比如写下来、高举双手、深呼吸等。
不要踏入男人的心理“雷区” 上一篇 | 下一篇 为啥周二至周四最易记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