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疾病 > 慢性疾病 > 中风 > 疾病资讯
小续命汤治中风不省人事
发布时间:2011-06-08      来源:

治中风不省人事,神气溃乱,半身不遂,筋急拘挛,口眼喎斜,语言謇涩,风湿腰痛,痰火并多,六经中风,及刚柔二痉⑴。

⑴阴虚火旺,痰随火涌,故不省人事。血虚风中左体,为左不遂。气虚风中右体,为右不遂。风中筋脉则拘急。风中口面则喎斜。风中舌本则语涩。风湿中腰则腰痛。痉者,项背强直,手足反张也。伤风有汗为柔痉,以风能散气也。伤寒无汗为刚痉,以寒能涩血也。亦有血虚筋无所荣养而成痉者。凡中风口开为心绝,手撒为脾绝,眼合为肝绝,遗尿为肾绝,鼻鼾为肺绝,吐沫直视、发直头摇、面赤如妆、汗缀如珠者,皆不治。或只见一二证,尚有得生者。

《金匮》中风篇曰:「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虚寒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脉络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则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邪在於络,肌肤不仁。邪在於经,脊重不伸。邪入於腑,则不识人。邪入於脏,舌即难言,口吐涎沫。」释曰:「中络者邪方入卫,尚在经络之外,故但肌肤不仁。中经则入荣脉之中,骨肉皆失所养,故身体重着。

至中腑中脏,则离外而内邪入深矣。中腑必归於胃者,胃为六腑之总司也。中脏必归於心者,心为神明之主也。风入胃中,胃热必盛,蒸其津液,结为痰涎,胃之大络入心,痰涎壅盛,堵其出入之窍,故中腑则不识人也。诸脏受邪,进入於心,则神明无主,故中脏者,舌纵难言,廉泉开而流涎沫也。廉泉穴在舌下,窍通於肾,津液之所出也。」

防风(一钱二分)、桂枝、麻黄、杏仁(去皮尖。炒研)、芎藭(酒洗)、白芍(酒炒)、人参、甘草(炙)、黄芩(酒炒)、防己(八分)、附子(四分)。

每服三钱,加姜、枣煎。筋急语迟脉弦者,倍人参,加薏仁、当归,去芍药以避中寒。烦躁,不大便,去桂附,倍芍药,加竹沥。日久不大便,胸中不快,加大黄、枳壳。脏寒下利,去防己、黄芩,倍附子,加白术。呕逆加半夏。语言謇涩,手足战掉,加石菖蒲、竹沥。身痛发搐加羌活。口渴加麦冬、花粉。烦渴多惊加犀角,羚羊角。汗多去麻黄、杏仁,加白术。舌燥去桂附,加石膏。

此六经中风之通剂也。吴鹤皋曰:「麻黄、杏仁,麻黄汤也,治太阳伤寒。

桂枝、芍药,桂枝汤也,治太阳中风。此中风寒有表证者所必用也。人参、甘草补气,川芎、芍药补血,此中风寒气血虚者所必用也。风淫故主以防风,湿淫佐以防己,寒淫佐以附子,热淫佐以黄芩。病来杂扰,故药亦兼赅也①。」

①按:中风有解表、攻里、行中道三法。内外证俱有者,先解表而後攻里。

《医贯》曰:「此治冬月直中风寒之的方,亦麻黄、桂枝之变法。六经有余之表证,须从汗解。如有便溺阻隔,宜三化汤、麻仁丸通利之。然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世间内伤者多,此方终不可轻用也。」

昂按:「此方为治风套剂,今人罕用,然古今风方多从此方损益为治。」

喻嘉言曰:「中风之脉,必有所兼,兼寒则浮紧,兼风则浮缓,兼热则浮数,兼痰则浮滑,兼气则浮涩,兼火则盛大,兼阳虚则脉微,兼阴虚则脉数或细如丝。虚滑为头痛,缓迟为营卫衰。然虚浮迟缓,正气不足,尚可补救。急大数疾,邪不受制,必死无疑。若数大未至急疾,尚有不死者。」

《保命集》曰:「厥阴泻痢不止,脉沉迟,手足厥逆,脓血稠粘,此为难治,宜麻黄汤、小续命汗之。谓有表邪宿於内,当散表邪,则脏腑自安矣。」

又曰:「厥阴风泻,以风治风,小续命、消风散主之。」

易老六经加减法:

本方倍麻黄、杏仁、防风,名麻黄续命汤,治太阳中风,无汗恶寒。

本方倍桂枝、芍药、杏仁,名桂枝续命汤,治太阳中风,有汗恶风。

本方去附子,加石膏、知母,名白虎续命汤,治阳明中风无汗,身热不恶寒。

本方加葛根,倍桂枝、黄芩,名葛根续命汤,治阳明中风,身热有汗,不恶风。

本方倍附子,加乾姜、甘草,名附子续命汤,治太阴中风无汗身凉。

本方倍桂附、甘草,名桂附续命汤,治少阴中风,有汗无热。

本方加羌活、连翘,名羌活连翘续命汤,治中风六经混淆,系之於少阳厥阴,或肢节挛急,或麻木不仁②。

②《玉机微义》曰:「此方无分经络,不辨寒热虚实,虽多亦奚以为?易老治分六经,庶乎活法。」

本方去防风、防己、附子、白芍,加当归、石膏,即《古今录验》续命汤,治中风痱,身不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能转侧。

《录验》方去人参,加乾姜、黄芩、荆沥,即《千金》大续命汤,通治五脏偏枯贼风。

分享到:

史国公药酒方治中风语言謇涩  上一篇 |下一篇  治疗心律失常 避免房颤性中风

 
提交评论
junjian99.com  关注白领健康  专注疑难杂症
关于君健网和医学 - 网络营销中心 - 网站导航 - 招聘信息 - 联系方式 - 隐私权政策
©2005-2015   君健网    湘ICP备130093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