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医讯 > 媒体评论
《新京报》:减少医患冲突 需协调机制发力
发布时间:2011-09-21      来源:
    不管患者对医生的治疗有怎样的看法或质疑,都不能突破法律底线,使用暴力手段。同时,期待医患纠纷调解机制尽快发挥作用。

  近日,同仁医院一位出诊女医生徐文被她曾经的患者王宝洺持刀砍伤。9月18日,卫生部对这一暴力行为发出了强烈谴责,国内医疗界同行乃至公众对此也是义愤填膺。昨天上午,同仁医院耳鼻喉科的医务人员专门为受伤大夫举行了祈福捐款活动。

  “行凶者”的行为应该受到谴责。不管患者对医生的治疗有怎样的看法或质疑,都应该通过合理合法的渠道,与医生或医院进行沟通,而不能突破底线,使用违法的暴力手段。暴力手段最终不仅自己要承担法律责任,还会进一步恶化医患关系。

  不幸事件已发生,为受伤医生祈福的同时,迫切需要深入反思的是:如何化解各种潜在的医患纠纷,医患之间如何才能达成和谐?

  从同仁医院公布的王宝洺的治疗经过看,患者曾于2006年、2007年先后到该院做“全麻支撑喉镜下CO2激光右声带扩大切除术”和“气管切开术”。而据《中国青年报》报道,2008年8月,王宝洺就将医院“推上了被告席”,认为院方有“伪造病程记录、伪造医生签名、伪造手术记录、伪造手术现场”等问题,“但至今都没宣判”。

  也就是说,这起医疗纠纷实际上已经延续了四五年的时间,中间还经过司法程序,但双方一直未能达成和解,以致矛盾和仇恨越积越深,最终酿成血案。显然,现有医患纠纷协调机制并未充分发挥作用。

  国外应对医患纠纷比较好的经验,是设立伦理委员会。美国几乎所有的医院都设有伦理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只负责倾听医生、病人和家属的意见,并提供建议。委员会成员并非只是来自医院,而是来自社会的方方面面,医院的医生、注册护士、牧师、社区代表、社会工作者、律师等。伦理委员会成立之后,医院的医患纠纷大为减少。

  在国内,类似的医患纠纷调解机制已经在探索建立。卫生部从去年开始推行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这个委员会一般设在区县,涉及司法等多个部门,由卫生部门牵头。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人员组成包括,离退休医学专家、法官、检察官、警官,以及律师、公证员、法律工作者和人民调解员。

  在北京,今年5月份北京市下发《关于加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由6个部门联合组建的首个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成立。调委会将引导医患双方依据事实和法律解决纠纷,对于符合受理条件的调解申请,调委会须在3日内受理。遇到重大疑难医疗纠纷,要实行专家合议制度,必要时还要召开听证会。调委会不收取任何费用,工作经费由财政部门安排。从成员构成到经费来源看,这有利于保证调委会的中立,取得医患双方的信任。

  此次发生在同仁医院的流血事件,以及此前不久发生在广东的病人砍死医生事件说明,当下一些地方医患对立仍然十分尖锐。期待医患纠纷调解机制尽快发挥作用,减少医患冲突。

分享到:

《生命时报》:广告夸大一分 诚信...  上一篇 | 下一篇  让医疗制度不再“冷血”

 
提交评论
junjian99.com  关注白领健康  专注疑难杂症
关于君健网和医学 - 网络营销中心 - 网站导航 - 招聘信息 - 联系方式 - 隐私权政策
©2005-2015   君健网    湘ICP备130093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