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现廉价药短缺。近日,长效青霉素短缺引众多媒体关注,先是山东省济南市市民找遍全城都没能找到这种“半个月打一针,一针十几元”的廉价药。随后,媒体又发现,全国共有4家企业生产这种廉价药,其中两家已经停产,长效青霉素在多地告急。
近年来,某种药品短缺在国内几乎成为常态,西地兰、甲巯咪唑、鱼精蛋白、盐酸环丙沙星胶囊、潘生丁、放线菌素D……罗列下去,这个名单将会很长。医改正在不断推向深入,但质优价廉药品的供应保障问题,似乎还未现改观。在药品价格将更多由市场决定的大背景下,政府还应出台更多精准的政策措施,通过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合力,破解药品廉价就短缺的魔咒。
历数已经曝出的药品短缺事件,有不少药品的名字反复出现,此次长效青霉素短缺也并非第一次。去年,就有陕西省西安市的家长每个月两次带孩子到北京就诊,目的就是用上这种短缺药品。但每次出现药品短缺,最先公布消息的几乎都是媒体,从未见相关部门有过类似短缺预警的信息发布。针对这些为数不多的药品品种和企业建立短缺预警监测机制,明确企业和政府各自的职责和义务,建立双方顺畅沟通的渠道,其技术难度并非不可跨越。有了短缺预警,各方就可以提前准备,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患者无药可用。
价格过于低廉,是频繁出现廉价药短缺的直接原因。在以往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中,唯低价是取的倾向让一些本就低价的经典老药竞相压价,有的企业可能因无利可图而放弃市场,有的企业不惜赔本赚吆喝。比如,某省药品招标时,80万单位青霉素的投标价只有0.27元,比行业几近透明的成本价0.35元足足低了20%。再往深究,在以药补医还没有完全革除的情况下,对于这些几乎没有利润空间的廉价药,医院、医生缺乏使用动力是出现短缺的更深层次原因。
目前,我国为保障廉价药品供应已经做出了一些努力,尽管只有4种药品纳入试点,但已经启动了短缺药品定点生产;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政策也做出了调整,更多的低价药品不再实行招标采购,而是由医疗机构和生产企业根据市场供需情况直接议价交易。这对改变廉价药价格畸低甚至价格倒挂将起到重要作用。
但如何真正提高质优价廉药品的临床使用动力,保障这些药品能够用到患者身上,还需要政府加快改革进度,从更多方面制定政策。比如,进一步细化廉价药采购政策,确保企业获得合理利润;针对疗效确证的廉价药的使用,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规范临床诊疗行为等。在此过程中,不妨给予各地更多自主探索的空间。
明年50%养老院实现医养结合 上一篇 | 下一篇 协和医院App开通无卡预约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