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我国最新癌症危险因素的归因风险分析报告显示,在我国总体癌症死亡中,近60%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显著高于全球35%的平均水平。其中,慢性感染是导致癌症发病和死亡的首要原因。
该报告日前发表在国际肿瘤学顶级杂志《肿瘤学年鉴》上。在9月8日于北京举行的第七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上,该研究项目负责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流行病学研究室主任乔友林教授首次公开对此报告进行了解读。乔友林说,该报告首次系统评价了我国人群环境和行为危险因素对癌症发病和死亡的影响。
该研究显示,我国总体癌症死亡中的57.4%,是可预防和避免的(男性为65.9%,女性为42.8%),而该数据在中低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分别为34%和37%。由此,报告认为,通过建立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多部门协调的癌症综合防治策略和措施,可明显减少我国的癌症风险并降低癌症发病率、死亡率。
研究显示,我国人群中29.4%的癌症死亡归因于慢性感染,最常见的感染致癌因子是幽门螺杆菌、乙型/丙型肝炎病毒和人乳头瘤病毒。报告指出,除采用乙肝病毒疫苗等已有的免疫预防接种方法外,还应使用抗生素或其他中西医结合的抗炎、抗感染制剂治疗已被感染的人群,同时采取公共卫生措施改善集体和个人卫生状况,以减少各种炎症感染的危害。
该研究显示,我国人群中23%的癌症死亡归因于吸烟(男性约为33%,女性约为5%),在非吸烟女性中,11%的肺癌死亡归因于被动吸烟。水果和蔬菜摄入不足可分别导致13%和3.6%的癌症死亡。饮酒、职业性致癌因素暴露、超重和肥胖及体力活动缺乏分别占癌症死亡原因的4.4%、2.7%和0.3%。
此项研究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联合国内外9家单位的学者,在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署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资助下完成的。乔友林介绍,癌症病因研究及其归因分析是制订和执行癌症防治行动计划、确定防治重点和安排卫生事业优先顺序不可缺少的依据,但我国此前一直没有进行过癌症总负担的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的定量系统分析和评估。
乔友林解释说,此次研究所采用的数据来自于国家癌症登记数据库,以及国内外以大样本人群为基础的危险因素的研究。但由于一些暴露率低、难以定量的危险因素缺乏数据或研究不充分,此次分析得出的人群归因风险还不能解释全部癌症危险因素。
H型高血压成脑中风高发“助推器” 上一篇 | 下一篇 反复发作口腔溃疡可从瘀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