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转骨质疏松进程成为可能
发布时间:2012-02-02 03:01 来源:君健网
当前骨质疏松治疗多是通过抑制骨吸收来延缓骨丢失,而对已流失的骨量无法补回。为解决上述问题,我国科学家组成科研团队联合攻关,历时3年,在世界上首次成功研制一类成骨细胞靶向递送系统,使骨形成速度加快,骨质疏松进程逆转成为可能。该研究相关文章日前在线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医学》上。记者从2月1日军事医学科学院在京召开的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骨调控分子CKIP-1”研究成果新闻发布会上获得上述信息。
据介绍,该项研究由香港中文大学矫形外科及创伤学系、军事医学科学院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4家单位协作完成。2008年,军科院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张令强研究员等人通过基因敲除技术,在小鼠体内发现一类全新的骨形成负调控基因——酪蛋白激酶结合蛋白1(CKIP-1),并推测下调该基因,可促进骨形成,从而治疗骨质疏松。为验证并进一步转化这一发现,研究人员筛选出可抑制CKIP-1表达的核酸,建立成骨细胞靶向递送系统,在动物体内进行疗效评价。
据该文章第一作者、香港中文大学矫形外科及创伤学系张戈教授介绍,科研人员应用成骨细胞主动向骨形成部位聚集的特性以及骨形成部位独特的晶体特性,筛选获得一类能够与低结晶矿盐特异性结合的多肽序列——(DSS)6多肽,作为递送系统的“靶头”,用其包裹对骨形成抑制基因CKIP-1有特异杀伤效果的小核酸(siRNA),成功实现了小核酸向成骨细胞的“精确制导”。实验室研究显示,在给绝经后骨质疏松大鼠输入上述制剂后,其骨量明显上升、骨形成速度加快,骨微结构得到明显改善。
中国科学院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贺福初表示,该研究成果确定了成骨细胞中CKIP-1的功能,为骨质疏松症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成骨细胞靶向性核酸递送系统的成功研制,为核酸药物研发奠定了基础,也为其他药物进入成骨细胞提供了新的运送载体。